第06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增进两岸思想文化交流的根亲桥梁和心灵平台


——试谈传承陈元光祭祀礼制的时代意义(上)

陈学文

引言:固始,作为河南省三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拥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四面光耀史册的旗帜,即“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民族英雄郑成功和复台功臣施琅。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踔厉奋进的征途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对台工作方略,充分利用固始与台湾独特的血缘、文缘、史缘关系,加强两岸恳亲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同胞的亲情融合、心灵契合和文化认同,助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是固始乃至信阳人民的光荣使命。本文试以开发闽南,造福两岸,以身殉国,维统报国,被漳台人民奉为神明的陈元光信仰,及陈元光所率87姓万名将士同心协力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力量,融汇成“亲兮归来”的深情呼唤,并借以点亮台湾同胞思亲怀乡、反独促统的心灵灯塔、归途路灯和精神火炬。

祭祀先人和民族英贤,是我国源远流长的重要礼制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300多年来,从福建云霄、漳浦、诏安,到“开漳圣地”漳州,乃至广东潮汕地区;从祖国宝岛台湾,到地处中原的陈元光老家“光州固始”,乃至东南亚各地,“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神系信众如云,祭祀香火世代相传。这一上承皇封,下源民意,历经沧桑,千年不替的祭祀开漳先贤的民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两岸(尤其是漳台地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于增进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祖根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已经和正在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召唤力和推动力。

一、陈元光祭祀礼制与祭祀活动的缘起及背景

开漳圣王陈元光,也称灵著王、陈将军、陈圣王,俗称王公,是福建著名的漳州开基祖神灵。

在漳台地区,乃至海峡两岸,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迄今已经跨越了千年沧桑。这种信仰和祭祀的开启时间,可追溯至陈元光创建漳州、出任首任刺史已历时25载的公元711年。其时,啸乱武装的一股残余势力死灰复燃,突袭岳山,陈元光闻警御敌,不幸以身殉国。噩耗传来,从漳州大地到潮汕泉莆,百姓“如丧考妣”,哀声遍野。人们缅怀他的功绩,感念他的恩德,“肖其像而哀之”“绘其貌以供之”,建庙庭以祀之。祭祀陈元光的历史序幕由此拉开。后来随着闽南人口的不断外迁,将陈元光信仰和祭祀礼俗带到了台湾和东南亚。目前,在漳州市各县区,祭祀陈元光的庙宇星罗棋布。在台湾,纪念、祭祀“开漳圣王”的威惠庙、州主庙、广济庙等竟有354座之多。

中华民族尊祖敬贤的传统,既有民间意愿,也有官方意志,二者相呼相应。古代《祀祭·祭法》规定:凡“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可见“有功烈于民”的“先代王侯贤达”,皆在崇祀之列。因此,《云霄厅志》(《祀典》)载威惠庙祀(陈元光)将军《祝文》曰:“惟公开创漳邦,功载有唐,州民允赖,庙食无疆!”自唐以降,历代朝廷对陈元光追封多达22次,仅两宋时期就有15次之多。

兹列述几朝皇封诰文片段,以感知皇家是如何评价和颁诏祭祀陈元光的,“评语”和“封号”又具有何等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一月初五日,陈元光在抵御啸乱武装残部突袭中不幸战殁于阵,事闻于朝。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十月初五日,唐玄宗即颁《赐谥敕建庙诏书》,“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家制爵禄以待臣僚,生有华宠之命,死有褒崇之典”,故中郎将、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陈元光,“代掌父兵,阐厥乃心,爰图至治。环甲缮兵,积有34年之苦;建邦启土,治垂25载之平。知人善任,使简拔悉忠良,岂期讨贼,遂陷非辜,乱锋毙颈,死为乎纲常,崇德报功,恩当隆乎恤典。用加徽号,少慰忠魂。且夫以身殉国之谓忠;战胜攻取之谓毅;引荐善类,文之谓也;普播恩仁,惠之谓也!特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祿大夫、中书左臣、临漳侯,特谥曰‘忠毅文惠’。咨尔有司,庸建庙庭崇祀,以彰启郡之劳,以垂劝善之典。”之后,宋高宗、孝宗先后于1146年、1168年增封陈元光为“灵著王”“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和正德《大明漳州府志》都有关于唐将军庙(威惠庙)“祀唐侯也”“仪礼与社稷同”的记载,清乾隆年间封“开漳圣王”。千百年来,一代功臣,登上神坛,“皆王封而神祀之”,大致经历了由对人的推崇,转变到对神的膜拜;由民间自发信仰、官府诏修祭祀,形成民间祭俗活动,再衍化为开漳圣王文化现象三个过程。

众所周知,以陈政、陈元光父子为统帅、南下平乱开漳的87姓将士,是一个肩负皇命,御灾除患,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造福闽粤人民的军事集体。是他们前赴后继,出生入死,共同奋斗,创建了光前裕后的开漳业绩、开漳文化和开漳精神。因此,历代对陈元光这位开漳先贤的代表性人物的追封和祭祀,也蕴涵着对这个开漳“光荣集体”的追思和褒奖,还包涵人们对开漳先贤团队的精神崇拜和民间祭俗。绍兴十三年,宋高宗进封陈圣王、许昭侯等敕书中,对陈元光一家7代27人进行了追封;对前锋将许天正、明威将军马仁、定远将军李伯瑶、宁远将军欧哲、游骑将军张伯纪、游击将军沈世纪等,直至府兵伙长,计471人进行了追封,并对471人之妻也分别予以荫封,敕封者共达942人。可谓论功行封,纪德覃恩;咨尔有位,祀礼可循。所以在漳台地区,开漳圣王信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陈元光神系。陈元光是高居于众神之上的神,其余是配祀神。当年,人们面对流寇出没,灾害频繁的时局,渴望有安邦护土的神灵保佑,于是便相继建起了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陈元光祠庙。某些氏族观念较强、人口较多的姓氏村落,则把随从陈元光入闽开漳的本姓氏始祖奉为神明,单独立庙奉祀。如李姓奉祀李伯瑶,马姓奉祀马仁,许姓奉祀许天正,沈姓奉祀沈世纪。也有专庙奉祀陈元光夫人种氏或其女儿“柔懿夫人”的。这种漳州民间的开漳圣王神灵信仰,已经成为闽南人民乃至台湾同胞的一大精神文化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包括云霄、漳浦、诏安等县在内的漳州市,和陈元光故里河南省固始县,遵循历代祭祀“开漳圣王”的礼仪规制,融合时代风尚,分别举办了多届“开漳圣王”文化节、10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等祭祀陈元光大典,国家、省、市相关领导,台湾各界人士暨开漳圣王庙团代表、海外知名华人华侨等,欢聚一堂,共襄盛典,共祭圣王,在海峡两岸产生强烈反响,收到了“话团圆,聚民心,促统一”的思想文化效果。

今天,当我们回望1300多年前发生在泉、潮间闽南大地上那场“攻城略地”的“蛮獠啸乱”、蛮汉冲突的烽火硝烟,眼前便不期而然地浮现出当年陈政、陈元光一家三代先后两批奉诏率军,壮别家园,千里入闽的情景;年迈的魏妈征途丧子失孙的哀婉悲怆;将士们为“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而披荆斩棘、舍生忘死的英勇悲壮;那以情化蛮,通婚和亲,大仁大爱,促进民族融合的感人事迹;那“开漳”前“方数千里”刀耕火种,蛇兽出没,架茅为屋、编荻为室、山洞为家的蛮荒状况;啸乱平抚,建漳置县后,经济、社会、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历史性进步,到处菽粮飘香,林果满山,书声琅琅,俚歌一片的盛世景象等,一个个画面、场景,仿佛从我们脑海掠过,不禁令人心潮激荡,感慨万端。古往今来,有多少风流人物被岁月的波涛淘洗而去,消逝在茫茫星空。而陈元光则不然,闽粤台同胞、中原老家乡亲和东南亚侨胞,对他和开漳将士的深情怀念和敬仰,祭祀他们的礼仪和香火,非但未因时光流逝而淡化、疏断,相反,却正在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民间神明崇拜和民俗文化,而显赫于两岸官方、民间和英贤祭坛。

这不能不使人惊奇:对开漳圣王及其部众的信仰崇祀,人脉何以历久弥“众”,香火如此长盛不衰?我想,这一定是历史的赐予——历史告诉我们,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造福于人民的人,将永远为人民所感念、所敬仰。陈元光等开漳先贤们,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社会进步的人,造福于人民的人,所以历史铭记他们,人民厚爱他们。

综上所述,概而言之,陈元光和中原南下将士,义无反顾地解啸乱,奠皇恩,播文明于蛮荒,造福祉于百姓,他们不仅是文明之师、仁义之师、教化之师、爱民之师,而且还是闽粤蛮荒之地的开发者,闽南人新家园、新生活的建设者,新时代、新纪元的开创者,和平与安宁的创建者、守护者。因而史载其功,民感其恩,岁月悠悠,丰碑长存。对陈元光的祭祀礼制,上迄唐宋,下至明清,可谓国有所封,民有所行,祭有所据,祀有所凭,礼有所依,仪有所循,千年不辍,沿袭至今。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