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
一、新文科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就业赋能的现实挑战
新文科建设引导高等教育走向融合、实用和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语言+商务”的复合型学科,需针对“国际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互补、语言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融合、传统教育与创新发展融合”等新要求作出回应。当前,河南省正大力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和“跨境电商本土化运营”战略,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战能力和中原文化认同的应用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
但实际情况是,商务英语专业仍面临“学用脱节、赛教分离、研创割裂”的困境:课程内容滞后,学科竞赛与教学科研分离,学生实践能力弱、就业竞争力低。如何架起“竞赛—教学—科研—就业”的桥梁,构建可持续的育人大循环,成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课题。
二、“赛创融合”师生共同体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基础
解决上述问题,需构建以能力产出为目标的育人生态,“赛创融合”师生共同体模式正是具备推广价值的可行方案:具体而言,围绕特定创新或实践项目,依托“双师协同、项目带动、课程联动”三维联动机制推进,将教师、学生与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创、以业促教”的闭环发展。
该模式以协同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为支撑,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科研、竞赛与产业实践,形成教学相长、就业共促的合作群体。其中,“赛”指学科竞赛,“创”涵盖科研探索与创新创业实践,二者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也为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对接产业需求提供抓手,最终服务于学生高质量就业。
“环球毛尖”挑战杯团队是该模式的典型实践案例。团队聚焦“信阳毛尖东南亚跨境推广”项目,在跨学科教师与企业导师指导下,形成“4名高年级核心成员+8名低年级成员”的梯队结构,先后获河南省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省级奖项。项目成员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低年级成员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孵育出新的科研与竞赛项目,展现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赛创融合赋能就业的三大实践机制
(一)双师协同:构建“引导—自主”型指导体系
组建“教师+企业家”双导师培养模式,精准定位教师“指点者”角色。具体到某一专业中,专业课教师点面结合。例如,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信阳毛尖产品文化内涵,制定跨境电商双语推广策略;茶学专业教师系统讲授茶叶专业知识,进一步完善产品内容体系;企业家(教师)落实项目和实施,直接通过项目实景和点评,指导学生学习跨境电商平台规范和与顾客沟通。
团队实行“学生牵头、教师支撑”的运行机制:通过线上群组开展实时沟通,学生定期组织召开学习进度会议,导师定期实施跨学科联合指导工作。例如,针对马来西亚市场“有机茶”关注度高但转化率低的问题,师生共同分析文化适配与数据表现,学生自主优化英文文案与标签,实现转化率显著提升。该模式以“教师搭台、学生唱戏”为核心,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强化主体性的同时,也助力教师在过程中提升行业认知水平。
(二)项目驱动:实施“梯队—分层”式能力培养
团队以“竞赛+商业”双目标项目为载体,实施分层培养。高年级核心成员主导全流程,从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到店铺运营、成果转化,在实战中系统提升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与抗压能力。备赛过程中,学生反复打磨商业计划书、应对评委质询,逐步形成科研思维,部分学生还将项目经验转化为毕业论文选题。
低年级成员通过参与数据收集、素材制作等子项目,在“传帮带”中积累实战经验。团队建立“项目日志”制度,记录成长轨迹,形成“低年级打基础、高年级挑大梁”的良性循环,保障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三)课程联动:打通“学—用—业”一体化通道
团队将项目实践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支撑项目、项目反哺课程”。《国际市场营销(英)》以“东南亚茶叶市场分析”为案例,引导学生设计推广策略;《工商导论(英)》采用真实消费者数据进行实训;《国际商务谈判》则以跨文化推广场景组织模拟谈判,提升实战能力。
依托学校“岗课赛证”融合政策,项目成果可被认定为第二课堂学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将项目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地方文化营销”研讨模块,共同编写《赛创融合教学案例集》,将竞赛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推广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课程支撑。
四、结语
“环球毛尖”团队的实践表明,“赛创融合”师生共同体有效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创新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协同提升,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与行业认知的同步发展。核心成员凭借项目经验成功考研或入职跨境电商企业,教师通过项目优化课程设计,提升了行业认知与就业指导能力。
展望未来,学校可以进一步完善制度,把共同体建设纳入就业任务考核,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导师奖励制度;围绕区域产业需求,立足河南农产品、文创产品的开发,把中原文化变成学生专业实力;重新设置课程,以“岗课赛证”融通为导向,实施“低年级启蒙—高年级攻坚—毕业生就业”的闭环式培养模式。
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能力提升—创新成长—优质就业”的育人目标,为河南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河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课题“河南省高校二级院部(系)促就业工作效能提升研究”成果(编号:JYB2025058)】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