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实施路径


王进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被着重强调,揭示了党在百年历程中对斗争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斗争精神强大作用的重视。新时代新征程,在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团结奋斗的当下,党正在持续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大学生作为助力伟大斗争开展、推动伟大梦想实现的重要力量,其斗争精神的发挥是必不可少的。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背景,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磨炼斗争本领、敢于开展斗争实践、形成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极为必要。

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渠道,以科学理论激发大学生斗争精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首先,思政课堂要深化基础理论教育,筑牢学生斗争认知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透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中所蕴含的矛盾(斗争)绝对性、多样性、革命性及阶级性等特征,使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毕生投身斗争的根本宗旨在于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斗争的本质及内在规律。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学生领悟关于新时代斗争的重要论述,如“四个伟大”“三个务必”及“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等的思想内核,帮助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构建正确的斗争观,形成开展斗争实践的认知基础。其次,思政课堂要加强党史资源运用,坚定学生斗争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要讲活、讲深、讲透党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引导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领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团结奋斗、英勇抗争的革命历史,促使其深刻认识党强大斗争力量的根源所在,进而深受斗争精神伟力感召,牢固树立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持续奋斗的理想信念。最后,思政课堂要强化优秀文化引领,激发内在斗争动力。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蕴含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斗争元素,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潜移默化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斗争思想的熏陶浸润,进而激发内在斗争动力。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以实践教学淬炼大学生斗争精神

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不仅需夯实认知层面的基础,更应在实践中得到淬炼。首先,善用“社会大课堂”,依托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实践教学活动,搭建大学生斗争实践场域。一方面,运用革命纪念地、烈士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载体,并结合国家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典礼仪式等契机,开展实地走访、调查、研学、写生等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合力打造协同的实践育人模式与基地,贯通多元实践场域,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将斗争理论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认同与外在的自觉行动。其次,深化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劳动实践锻炼学生斗争本领。劳动实践包括校内及校外两方面,在校内,以夯实大学生劳动基础知识、提升劳动实践能力为基础,鼓励大学生主动完成学业任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班级和学校劳动,在劳动中积攒经验和力量;在校外,以推动高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觉践行斗争精神为重点,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暑期支教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宣讲活动等,特别是深入偏远山区、革命老区、重建灾区等进行服务活动,大力弘扬斗争精神,在实践中掌握斗争本领。最后,实践育人须力戒形式主义与浅尝辄止的倾向,高校更应扎实做好实践教学评价工作,重点考查学生内在精神境界的持续提升。高校相关部门要跟踪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检验学生的斗争理想信念是否更坚定、斗争精神境界是否提升、斗争价值观念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具备将斗争精神知行合一的能力,对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开展评估。

充分加强网络空间建设,以主流舆论坚定大学生斗争精神

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左右。因此,进一步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主流舆论坚定大学生斗争精神的作用刻不容缓。首先,消解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斗争思想的冲击。网络“亚文化”的形成,与主流舆论话语权传播过程中部分群体价值取向异化等因素相关,隐藏在“网络圈层”“信息茧房”中的“摆烂”“躺平”“佛系”等网络“亚文化”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斗争思想。相关部门及高校应加强对媒体平台的监管和内容的甄别,对微博、贴吧等平台发布不良及不实信息的账号开展整治,通过规范账号运营、专家解读引导、优质内容推送等方式,压缩“亚文化”圈子的影响。其次,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流传播模式引领大学生斗争观念。高校应善用区域内的大学生网络红人、先进青年等,推动朋辈群体的共享式传播,讲好朋辈斗争故事,以其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引领大学生斗争观念。同时,紧扣大学生关切的网络热词与社会热点,系统开展主流价值理念弘扬、社会奋斗历程讲述及网络素养教育,并精心组织以斗争精神为主题的网络文学、短视频、摄影创作大赛等系列活动,推动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过程中把握正确斗争方向。最后,关注大学生网络行为动态,以引导与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斗争自觉。高校应通过搭建多平台、运营多账号等方式畅通倾听大学生发展诉求的渠道,针对学生诉求科学制定分层次、可递进的实现目标,配套实施现实激励与虚拟奖励相结合的机制,引导学生将实践奋斗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路径。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