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若彤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求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自觉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作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核心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当代大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责任担当。本文探讨知行合一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路径,旨在为提升教育实效提供参考。
一、知行合一理念在思政课中的定位与功能
(一)基本定位
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要求,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认知体系中。例如,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提炼行动逻辑。相关研究显示,这种定位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理论认知与行为脱节的问题,推动思政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二)主要功能
知行合一理念的功能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全面素养,促进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它回应多元思潮冲击,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不仅强化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还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实践表明,这种功能通过互动教学和案例分析得以实现,确保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演进。
二、思政课“学”的机制与效果
(一)认知激活机制
思政课的“学”环节注重理论与现实的对接,通过时代议题激发大学生的认知深度。在教学中,可选取消费文化或生态文明等热点作为入口,利用数据和讨论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力。例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辨析抽象原理与当下问题的关联。调查数据显示,这种机制能显著提高学生理论理解水平,实现从“入耳”到“入脑”的转变,促进知行合一的认知基础。
(二)情感构建效果
情感构建是思政课“学”的关键效果,通过叙事和情境设计深化大学生的内在认同。在探讨劳动价值时,可将数字经济下的个体经历作为案例,组织沉浸式活动让学生分享并分析资本逻辑。这种方法体现了传统知行合一理念的当代应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以知促行”的要求,使理论转化为情感动力。实证案例显示,这种效果能有效化解价值困惑,推动认知向意志的延伸。
三、思政课“用”的策略与路径
(一)行为落实策略
思政课的“用”延伸到日常行为,强调诚信与集体主义的行动策略。在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常遇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如小组任务分工。通过知行合一的引导,可促使学生选择诚信优先的模式。调研结果表明,虽然多数大学生认同集体主义,但在冲突中易摇摆。因此,高校可通过共青团活动和创业训练强化自觉,推动理想信念转化为日常习惯,避免功利倾向。
(二)责任担当路径
思政课的实践向社会拓展,构建时代责任的担当路径。在乡村振兴调研中,可运用改革开放理论分析青年角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从理论讨论转向行动实施,利用线上线下机制实现参与转化。例如,支教项目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应用于实地,帮助学生感悟实践价值。这种路径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形成了知、情、意、行的完整链条。
四、结语
知行合一理念在思政课“学”与“用”的融合中助力大学生人格塑造。通过定位与功能的把握、机制与效果的优化、策略与路径的实施,思政课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成长动力。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守正创新,不断提升针对性,最终凝聚起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