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杰
百年党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淬炼精神、凝聚力量的思想史。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汇聚起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如璀璨星辰照亮征程,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更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基因。从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这些精神既是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也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情感纽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政治学视角解读党的精神谱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对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精神谱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其核心价值与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认同、情感归属与奋斗目标,而党的精神谱系恰好为这些要素提供了生动载体。精神谱系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与共”一脉相承。革命年代,各族人民在延安精神指引下,实现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建设时期,林县人民跨越地域、民族界限,靠红旗渠精神建成“人工天河”,让“团结协作”成为各民族携手共克时艰的鲜活注脚;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党员干部深入各民族地区,以“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党的精神谱系所蕴含的“忠诚、奋斗、团结、奉献”等价值内核,能够凝聚起各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认同,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根基。
党的精神谱系是强化党史党建引领的“实践抓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组织支撑。从党史党建维度来看,党的精神谱系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加强党的建设、提升民族工作治理效能的有效资源。一方面,精神谱系为提升党的民族工作能力提供了动力。无论是焦裕禄“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为民情怀,还是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的无私奉献,都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树立了榜样,推动各级党组织在民族地区建立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成为团结带领各民族群众的“主心骨”。另一方面,精神谱系的传承为创新民族工作方法提供了思路。例如,在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通过讲述“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等历史故事,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让各族群众在了解党的光荣奋斗史中增强“五个认同”;在内蒙古,“蒙古马精神”被融入基层治理,党员干部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优良作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可以说,党的精神谱系既是党史党建的“鲜活教材”,也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优势的“重要桥梁”。
以党的精神谱系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落地。作为政治学专业学生,我们更应看到,精神的力量最终要转化为行动的自觉。在理论层面,需深化精神谱系与共同体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从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视角,挖掘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结合点,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要推动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教育、文化、治理各领域。在学校教育中,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红色故事纳入思政课堂,让青少年在精神滋养中树立共同体理念;在文化传承中,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旗渠纪念馆等红色载体,打造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基层治理中,借鉴“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中蕴含的团结群众智慧,引导各族群众参与社区议事、矛盾调解,让“共同体”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殷切嘱托,照亮了精神传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前行方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党的精神谱系为指引,将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行动,在党的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