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母小琳

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塑着社会结构、传播生态与价值观念的生成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认知习惯与社交模式已深度网络化。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暴露出日益严重的“范式不适”。简单的技术嫁接已无法应对挑战,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的模式重构势在必行。

1.我国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数字化适应性困境

1.1现有课程体系对数字化素养与网络思政能力培养的覆盖度不足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仍延续着传统框架,核心课程依然高度集中于经典理论讲授。这固然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却系统性地缺失了对数字化时代思政工作者必需的核心能力模块的培养。课程地图中,普遍缺乏对网络传播规律、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应用、新媒体内容策划等知识的系统性讲授。这些内容即便有所涉及,也大多以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零散出现,未能真正嵌入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结构。这种课程供给的结构性失衡,直接导致毕业生虽理论功底扎实,但在面对复杂网络舆情、运营新媒体时,常因知识储备不足而难以胜任数字化背景下思政工作的复杂要求。

1.2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未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育人实效

与课程体系滞后相伴的是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的数字化融合度不高。许多思政专业课堂,依然以教师的单向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尽管部分教师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但这本质上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技术性点缀,而非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变革。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进行互动研讨,也未能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设复杂的网络思政工作情境供学生模拟演练。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实习也大多集中于传统的线下工作,而专门针对网络思政工作的体系化实践训练平台普遍匮乏。这种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数字化贫困,使得学生将理论转化为线上操作、将知识转化为网络话语的能力,严重缺乏有效的锻炼场景。

1.3师资队伍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与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变革滞后

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最终也反映在师资与评价两大支撑体系的变革滞后上。现有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其知识背景多集中于传统人文社科领域,理论素养深厚,但对于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算法逻辑、网络文化等可能存在知识更新不及时、应用技能不足等问题。师资队伍的数字鸿沟,直接制约了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革新。在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则依然延续以理论知识记忆与论文撰写能力为核心的传统标准。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尺,往往是其对经典理论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指挥棒的偏差,无形中引导学生忽视了对自身数字化实战能力的系统性培养。

2.我国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2.1重构融合数据科学与网络传播技能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要从根本上弥补学生的能力短板,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结构化重构。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个深度融合了数据科学与网络传播技能的跨学科课程新体系。首先,应在理论教学层面,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计算传播学导论、大数据舆情分析与研判等核心课程。其次,应大力建设技能与方法课程模块,系统性地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Python与社会科学数据分析、网络思政工作坊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可操作的硬核技能。最后,应推动课程内容的全面数字化升级,鼓励教师将经典理论与前沿网络热点案例相结合讲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既懂马克思主义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

2.2创新基于智慧教学平台与虚拟仿真实训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要变革以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引入真实的任务与场景,推行以智慧教学平台与虚拟仿真实训为支撑的项目式教学新模式。智慧教学平台应被深度应用于教学全过程,实现课前资源推送、课中互动研讨、课后数据分析的闭环。更为核心的突破,在于大力建设网络思政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该中心,可以开发一系列高度逼真的模拟项目,如校园突发网络舆情应对、特定主题网络在线社群的构建与运营、思政主题新媒体账号的全流程孵化等。学生以团队形式,在仿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全链条实战演练。通过这种沉浸式、探究式学习,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

2.3建立面向数字化能力的师资发展支持与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机制

为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同步建立一套面向数字化能力的师资发展支持体系与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新机制。在师资发展方面,高校应设立专项基金,系统性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专题培训,并鼓励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在学生评价方面,则必须彻底改革以期末试卷为核心的单一模式,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学生数字化思政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引入项目答辩、模拟操作考核等形式,在动态的实践任务中,综合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战能力。

结论

数字化浪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当前,传统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师资与评价等环节所表现出的系统性数字不适症,其根源在于未能实现从工业时代教育范式向数字时代教育范式的深刻转型。未来的创新路径,必然是一场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的系统性革命,这些人才能够驾驭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并善用数字技术赋能育人工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