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两山”理念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胡萍丽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肩负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重任。在此背景下,“两山”理念不仅是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更是引领全国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它要求我们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旧模式,转而探索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新路径。这条路径并非自发形成,而是需要系统性谋划、变革性实践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筑牢思想价值根基,引领发展观深刻变革

1.树立正确政绩观。应扭转“唯GDP论英雄”的片面考核导向,建立健全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强度、环境损害成本与生态正效益等关键指标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框架,提升其考核权重,使其成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与激励约束的核心依据,进而引导领导干部以高度自觉的态度保护生态环境,铸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支撑。

2.强化全民生态观。应通过系统化教育、多维宣传与深层次文化浸润等途径,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促使绿色低碳原则成为公众自觉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唯有使每一位公民成为“两山”理念的主体践行者与价值守护者,绿色低碳发展方能获得坚实而持久的社会支持根基。

3.深化转化认识观。“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为“金山银山”,需要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要深入研究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理解如何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美丽的景观等自然要素,通过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市场化手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二、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动能

1.坚决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针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实施系统性绿色转型,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持续提升工艺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实施更为严格的环保、能耗、水耗、质量及安全等标准体系,形成倒逼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与全面升级。

2.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新引擎。尤其应把握全球能源革命战略机遇,加速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从能源供应端有效削减碳排放。

3.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精准化转型,显著提升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与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积极推进全域无废模式构建,促进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废弃物向资源的转化,逐步完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体系,最终实现废弃物产生量最小化。

三、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启动高质量发展引擎

1.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一方面,要大力攻关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新一代核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着力提升能源转换效率、降低平准化成本,并重点解决其间歇性、不稳定性带来的电网消纳难题。另一方面,对于难以完全替代的传统工业领域,必须加快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动其能耗和成本的显著下降,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为工业领域深度脱碳提供关键托底技术。

2.打造高新绿色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对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和动态优化,大幅降低能耗物耗;通过建设“智慧能源云平台”,实现对发电、电网、负荷、储能的多维协调与智能调度,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通过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绿色产品溯源与碳足迹管理体系,提升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引导绿色消费与绿色投资。数绿融合将催生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为绿色低碳发展开辟全新赛道。

3.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对绿色科技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投入力度,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创新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解决其融资难题。另一方面,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体系。建立更加严格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模式,充分释放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两山”理念从提出到全面实践,已成为引领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南。但需强调,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工程,亟须政策、市场、技术与社会多元协同、持续发力。唯有坚定不移贯彻“两山”理念,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加速能源结构与产业模式根本转变,强化创新支撑与制度保障,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共鱼台县委党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