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淇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深入推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要构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目标层次结构,引导大学生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性认知、增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情感归属。鉴于此,本文围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从溯源历史典籍、设计校地联动、融入经典案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
一、溯源历史典籍,解析民族融合规律
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需立足于文化维度,将历史典籍视作承载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历史典籍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解民族融合规律的深厚资源。溯源历史典籍的意义在于纵深探讨文本叙事,使学生宏观把握民族交融的轨迹而形成稳固的文化认同。教师应基于课程整体架构,确立以典籍为核心的主题单元,依托文本细读活动,助力学生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流。
教师可围绕长征精神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实践,先放映《红军长征记》中的原始影像资料,并同步呈现长征路线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营造沉浸式氛围。随着文字叙述的展开,学生可直观感受到红军跋涉雪山草地的艰难境遇。教师提示学生关注长征过程中先辈展现的集体意志,并结合典型片段解析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深入阶段,教师需细化处理典型事件,如以“飞夺泸定桥”为切口展开叙事,展示桥梁遗址的图像,并同步历史文字资料,让学生解读文字时,同步感受事件的紧张氛围。
二、设计校地联动,推动落实实践教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植于社会实践的价值理念,只有在真实场景中才能得到巩固。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还需从实践维度设计课程内容。教师应整合跨界教学体系,推动课程与地方历史、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并强化沉浸式体验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认知。
比如,课堂以“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与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教师可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资料投射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直观了解区域发展政策及民族团结目标间的联系。接下来,引入地方民族博物馆提供的线上资源,借助数字化平台展示馆藏文物,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记录不同民族文化要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轨迹。同时,结合课堂知识布置地方调研任务,要求学生在博物馆线上展厅中寻找体现民族交往融合的关键线索,并将其与课堂理论知识相衔接,进而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融入经典案例,激发文化情感认同
教师在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应立足情感维度,以经典案例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经典案例既承载历史纵深又彰显现实观照,有助于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更能有效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在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可将经典案例作为单元教学核心有机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体悟案例蕴含的精神力量,切实增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束语: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课程改革的必要方向,也是增强学生思想认同的重要举措。此过程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厚度,使课堂成为塑造学生民族精神的有力阵地。教师应注重整体规划且循序渐进,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强化理论阐释,助推课堂内外形成连贯的教育合力。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在坚守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