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多元路径探索


宋艳冰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推进青少年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载体。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本文聚焦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多元路径,为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整体育人效能提供实践参考。

一、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有要求,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有利于挖掘党史元素,让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脱离空泛说教,为政治认同素养的系统化养成提供具象载体与历史依据。

(二)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将党史作为跨学段共通的教学素材,能有效推动思政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让思政课的思想性与亲和力在学段衔接中持续增强,切实强化铸魂育人的整体效能,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内容载体。

(三)助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阶段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工作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核心方向之一。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通过发挥党史教育的渠道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红色场馆,了解红色文化精神,不断创新思政课育人路径,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新动能。

二、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体系层级构建有待加强

在当前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聚焦党史教育与不同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相关环节之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学段之间普遍存在教学设计单一、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难以有效发挥一体化教学效果,亟须进行优化与迭代。

(二)实践教学场景共享机制缺位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场景,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目前,党史教育资源整合呈现“碎片化”趋势,一方面,地方纪念馆、档案馆史料未与各学段教材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高校党史实践研学基地未与中小学建立协同共享机制,难以为不同学段思政课创设适配且连贯的教学场景,影响思政课教学育人的实效性。

(三)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不同学段各具专业优势,但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协同备课、资源共享模式,导致各自的专业优势不能转化为整体的育人合力。这种各自为政的教学状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学段思政教师的交流互鉴,从而制约了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多元路径

(一)构建层级清晰的教学课程体系

联合大中小学思政教师与党史专家开发“党史教育内容知识图谱”,明确各学段核心知识点、重难点及衔接节点,避免内容上的脱钩倒挂。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教材编写标准,明确各学段党史内容的嵌入原则、呈现形式与比例要求,将不同学段的党史教学内容按认知逻辑逐步深化,使各学段教材中的党史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助力学生在持续学习中构建系统连贯的党史认知体系。

(二)打造资源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形成“学段适配资源包”,推动地方革命纪念馆、党史档案馆与教育部门合作,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史料转化为学习素材,建立“红色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资源按需取用。搭建跨学段实践教学平台,推动高校专属党史实践基地、地方公共红色教育基地向中小学开放,设计“红色研学接力”“党史课题联合探究”等活动,结合实践场景开展沉浸式教学,形成“资源—平台—活动”实践育人模式。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设

由地方教育部门牵头,按区域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学术沙龙、师资培训等活动,推动各学段思政教师教学优势互补。组织思政教师跨学段挂职锻炼,如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指导教学,中小学教师参与高校专项课题研究,提升思政教师跨学段教学适配能力,将个体专业优势转化为整体育人合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编号:JG24EB163);2025年沈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立项课题“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编号:SDSZ-2025-089)】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