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国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创新全过程育人模式、优化全方位育人体系,塑造系统完善、科学有效、协同发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从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
一、健全全员育人机制,构建协同发力新格局
构建全员育人共同体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基础工程。首先,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核机制,将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专业课教师要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其次,打造专兼结合的育人队伍。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工作机制。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行业先进模范担任校外辅导员,建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育人工作队伍。最后,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打破院系、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教务、学工、团委、后勤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推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将育人力量下沉到学生生活园区,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推进。
二、创新全过程育人模式,实现育人环节有效衔接
全过程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育人环节的有效衔接提升思政引领力。第一,构建分层递进的育人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各有侧重的育人方案:大一阶段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和理想信念奠基教育;大二、大三阶段注重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大四阶段强化职业规划和社会责任教育。第二,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第三,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机制。构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设计实施“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体验中增加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坚定理想信念。
三、优化全方位育人体系,拓展思政工作新场域
全方位育人需要统筹各类育人资源,以塑造强大的育人合力提升思政引领力。一是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深入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意义,建设一批文化景观和文化载体。开展“大师系列”校园话剧展演活动,打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二是推进网络育人创新。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网络思政平台。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推广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教育品牌,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完善管理服务育人机制。修订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各环节。建设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等服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好思想引导。除此之外,还要健全育人成效评价机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三全育人”工作成效纳入各部门和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测评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实现育人成效的可量化、可评价、可追踪。
以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在持续创新中完善工作机制,在狠抓落实中提升育人实效。展望未来,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视野格局、更实的工作举措,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南宁理工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