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霁
美丽乡村郝堂,位于豫南大别山北麓,山水环绕、生态优美,是中原地区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示范村。村庄内部保留豫南民居特色,森林覆盖率高,被誉为“画家画出的村庄”。先后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农业农村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郝堂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与主要成效
郝堂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坚持“两山”理念建设乡村,“村庄”变“景区”。郝堂村坚持整体规划引领,对全村进行系统性保护与修复,保留豫南传统村落面貌,打造荷塘景观、休闲步道等节点,形成“村在景中、景在村里”的整体布局。带动村民共同参与,鼓励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民房发展农家乐、民宿、手工作坊等业态,累计培育农家乐100余家、民宿50余户。坚持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推行垃圾分类和污水生态处理,实现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游客接待能力显著增强。
探索“乡村+”产业融合模式,“资源”变“效益”。“乡村+文旅”挖掘豫南农耕文化传统,举办丰收节、民俗体验、生态研学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乡土文化。“乡村+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水稻、蓝莓、茶叶等绿色生态农业,推动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开发茶油、蓝莓酒等特色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乡村+数字”借助电商媒体,以短视频推广、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美丽乡村郝堂、销售农特产品,拓展线上影响力,带动线下消费。
创新共建共享发展机制,“颜值”变“价值”。一方面推动合作社带动增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民宿经营等产业,村民除经营收入外,还可获得入股分红、劳务报酬等多重收益;另一方面打通片区联动发展格局,联合周边七桥村、佛山村等共同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形成区域联动效应,带动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目前,村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升,返乡创业青年逐年增加,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郝堂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问题
郝堂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早期典范,发展势头迅猛,成效显著。但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不够紧密,抗风险能力不足,环境治理方面压力持续增大,治理方式方法缺乏多元化有效参与,村整体环境卫生的治理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不高等。
三、郝堂村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议
深化产业绿色转型。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郝堂村应立足自身生态优势,明确绿色发展主线,打破可持续发展中的瓶颈。强化生态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在日常管理中,推行节水减排、垃圾分类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资源循环使用;在产业发展中,倡导生态农业和绿色经营,推广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通过试点示范、政策激励,全面提升村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业态,依托郝堂优质的生态基底和传统民居资源,推动美丽乡村从“观光型”向“旅居型”转变。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郝堂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因此建议进一步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整体治理,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相统一。有效引导村民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宣传教育和村规民约约束,增强村民环保意识。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倡导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秸秆禁烧等,营造共建共享的生态保护氛围。不断提升村级环境治理能力,建强村级环境管理队伍,定期开展河道、道路、民居周边环境巡查与整治,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体系,强化对民宿、农家乐排污行为的监管。积极完善生态补偿和长效投入机制,持续建设维护污水处理、湿地修复、民居节能改造等基础设施,同时探索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保障生态治理可持续推进。
完善融合发展体系。为推动郝堂村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融合”为核心战略,突破单一观光业态,以生态为本底、文化为灵魂、健康为延伸,构建多业联动、互促共进的联动发展格局。打破农、文、旅、康产业边界,推动向多元复合功能转变,将美丽乡村同时作为农耕研学与田园疗愈基地,兼具文化展示与康养体验功能。推进产品体验融合,创新服务供给,以“农业+文化+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使游客同时获得农产品、文化认同与健康增益等多重价值,显著提升游客的满足感与消费欲望。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房屋、技艺等资源入股,共同参与融合业态的开发、经营和利润分配,使村民从单纯的生产者转变为创业者、服务者和股东,确保能够长期、公平地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共平桥区委党校;本文系2025年河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决策咨询课题(课题编号:2025JCZX190)阶段性研究成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