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状君 余晓洋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农村地区独居老人比例高,长期独居导致的孤独感不仅侵蚀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成为阻碍其主动寻求医疗服务的隐形屏障。这一现象折射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与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亟需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农村留守老人困境的解决方案。随着经济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和数字工具在农村老人的留守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数字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能够促进农村老年人与家人和社会的联系,缓解其独处的心理问题。
一、孤独守望:农村独居老人现象的结构性困境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独居比例高,存在生活照料缺失、精神慰藉匮乏、经济保障薄弱等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由于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压力,他们很难将父母接到城市生活,导致很多农村老年人独自留在农村留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四世同堂大家庭模式逐渐瓦解,子女很难兼顾小家庭和父母,农村老年人缺乏来自亲属体系的照料,长时间处于独居和社会脱离的状态。
此外,除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和经济限制等表层因素制约外,心理因素被视为影响农村独居老人身心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孤独感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重大诱因,长期缺乏情感支持与社会交往,显著降低其生活效能感,进而抑制其主动寻求健康意愿。许多老人出于“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的观念,或是担心无人陪伴的思想,常常选择暂时搁置就医需求,使健康在不知不觉中面临更多挑战。
农村独居老人问题,本质上是人口流动、家庭功能弱化、社区支持网络缺失和精神健康服务不足等多系统失调的复合产物。留守独居不仅导致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也会降低其生活效能感。农村独居老人现实困境亟待破解之策,实现从“养老”到“享老”,以更妥善的方式安度晚年。
二、网络赋能:数字工具成为替代性陪伴工具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使得农村网络普及率得到了提高,一部分农村老年人也能够独立使用智能手机、网络电视、实时监控、电话手表等电子设备。其中,智能手机已不再局限于通信设备的单一功能属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够借助其与家人开展视频通话、观看电视剧及浏览短视频等操作,逐渐融入数字生活,成为新一代银发网民。
农村老年人子女多在外务工,物理距离阻碍了高频次面对面交流,数字工具使得“随时可见”的远程亲情互动成为可能,直接满足了农村老年人对情感、亲密感和存在感的需要,是一种高质量的情感陪伴。通过微信、新闻APP、短视频,使得老年人可以获取健康知识、天气预警、村务信息和时事新闻,减少了因为信息闭塞、出行不便等带来的社会落差感,增强其获得感。此外,诸如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同龄的主播、戏曲、广场舞视频等内容也让农村老年人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偶像”和兴趣,可以弥补其社会互动缺失,增强自我认同感
“手机虽然能够排解孤独,但经常遇到诈骗广告和不实信息,心里感到害怕。”部分农村老年使用者这样反映。农村老年人信息辨别能力较弱、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其他娱乐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被不法分子当作诈骗对象。缺乏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陪伴,使其过度依赖网络,过度沉迷,使得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智能手机在特定条件下,的确可成为弥补子女亲情陪伴不足的一种有效工具,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注入了新动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科技红利更公平、更安全地惠及老年群体,仍是家庭、社区及社会各方需协同应对的重要课题。
三、数字时代的“局外人”:农村老年群体的三重困境
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根植于其内在的“数字素养”鸿沟。低教育水平制约了其信息甄别与批判能力,导致其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往往缺乏筛选与验证的意识,容易轻信虚假内容。而伴随老龄化产生的认知与生理机能衰退,如记忆力下降、视力减弱、反应迟缓等,则构成了学习使用数字技术的生理屏障,使得操作步骤需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二者叠加,不仅显著提升了其数字技能习得门槛,更从根源上削弱了风险抵御能力,使其在数字世界中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难以适应技术迭代的速度。
农村老年人承担着数字生态中的结构性风险。监管滞后与平台责任缺失,致使针对其情感需求与信息弱点的精准诈骗泛滥,各类以“健康讲座”“亲情关怀”为名的骗局层出不穷。数字服务设计普遍缺乏“适老化”伦理,界面复杂、验证繁琐、提示语晦涩,更多优先追求商业利益而非用户安全,缺乏针对老年人认知特点的引导与保护机制。这实质上是将技术发展的社会成本向最脆弱的群体进行不公转嫁,加剧其在数字社会中的边缘化。
数字工具的“补偿性陪伴”功能存在本质局限。远程通信虽能维系连接,却难以替代亲身互动所承载的情感温度与归属感,肢体接触、共处空间所传递的安全感无法通过屏幕完整传达。算法推送的浅表化内容无法解决因社会角色丧失引发的精神空虚,甚至可能因其同质化、碎片化的特性,进一步窄化其信息视野,加深与现实生活的疏离。这种技术性连接在破除地理隔阂的同时,也可能制造新的情感鸿沟,致使代际间的理解因媒介差异的存在而愈发困难,无法纾解其因社会联结减弱而产生的深层的本体性孤独。
四、对策:健全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韧性防护网络
(一)构建“社区赋能”与“代际反哺”相结合的素养提升体系
针对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应构建多元协同的赋能网络。核心在于将学习场景下沉至村庄社区,依托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等建立“数字加油站”,由社区干部、志愿者提供“一对一、手把手”的常态化辅导,将教学融入医保激活、车票购买等具体生活需求。同时,大力激发“代际反哺”活力,通过学校引导、社区鼓励等方式,倡导外出务工子女、留守孙辈成为家庭内部的“数字辅导员”,利用亲情纽带降低学习心理门槛。此举旨在将抽象的数字技能转化为具身的、有温度的生活实践,从根本上提升其数字胜任力。
(二)打造“政府监管+平台责任+家庭守护”三位一体的安全网
为应对网络安全隐患,必须建立多层次的风险联防机制。政府层面需强化监管与立法,严厉打击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对APP(特别是金融、健康类)进行“适老化”安全改造,设置醒目的风险提示和简易的“一键求助”功能。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并拦截可疑信息和诈骗链接,为老年用户建立专属安全通道。激活家庭“安全守门人”角色,鼓励子女利用亲友身份绑定等功能,远程关注老年人账号异常,及时介入提醒。通过多方协同,将安全“防护网”织密织牢。
(三)推动“数字工具”与“线下服务”互补融合的陪伴模式
弥补数字陪伴的局限性,关键在于促进线上与线下的有效互补。一方面,引导技术向善,鼓励开发更符合老年人情感交流习惯的数字产品,如操作极简的共享相册、家庭群播报等,强化其关系连接属性而非被动消费属性。另一方面,核心在于强化线下社区支持系统的建设,大力培育农村老年协会、兴趣小组等社会组织,定期举办文体活动,重建基于地缘和亲缘的社交圈。此举旨在以线上技术维系弱连接,以线下活动巩固强连接,形成立体化的社会陪伴体系,从根本上纾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综上所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合政府、市场、家庭与社区多方力量,构建物质与精神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安全与发展协同的农村养老新生态。让每一位农村老人都能老有所安、老有所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真正实现数字赋能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这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成色的检验,更是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