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洁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城市正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领域的多重风险考验。社区作为风险治理的基层单元,既是风险冲击的直接承受者,也是风险应对的核心行动者。因此,增强城市社区风险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迫在眉睫。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并将其列为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之一。202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围绕“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出系列举措,其核心精神在于构建全周期、多维度、系统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2025年7月18日,信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聚焦重点任务,优化城市结构,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城市品质,精细城市治理,厚植生态底色,持续提升城市内涵能级,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些安排和部署都为信阳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推动信阳构建更具韧性、更能适应动态风险变化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一、何为韧性社区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本义是“回复到原始状态”。
在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韧性城市的概念开始被提及。社区是城市空间配置和风险防控的基本场域,社区的韧性体现了城市风险防控的能力。把韧性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的新思路进行探索,对于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解决城市社会治理方面的堵点、痛点、难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城市安全风险治理问题频发的时代背景下,建设韧性社区可以减少城市安全风险所带来的实质性伤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二、直面城市社区风险治理的现实堵点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风险治理效能仍普遍存在多维掣肘,这些治理短板已成为制约韧性社区构建与美好生活愿景实现的关键瓶颈。
物理韧性方面。很多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物理韧性不足的现象,如基础设施老旧、社区安全隐患较多、应急物资储备存在明显短板等。小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老旧,排水系统滞后、电力管线老化等问题加剧了安全隐患。
社会韧性方面。风险意识薄弱和知识储备不足是当前社会韧性建设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部分居民风险感知能力相对薄弱,系统性应急知识培训与实战演练参与度不足,在突发事件中难以有效实施自救互救。许多社区尚未将风险应对知识纳入常态化教育体系,削弱了整个社会的风险应对能力。
组织韧性方面。集中体现为自治效能孱弱、政社协同合作匮乏等方面。行政化力量过度介入压缩了居民议事协商空间,导致自治组织功能虚置化。同时,社会组织发育迟滞,难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局面。
技术韧性方面。目前信息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仍存在不足,数字化治理工具与社区风险场景适配性不高,智慧社区建设进展缓慢。社区内主要通过微信群传达风险预警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滞后,影响了应急的时效性。同时,缺乏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强化韧性支撑,绘就信阳城市社区治理新画卷
(一)完善避险基础设施,夯实规划基础
在城市建设的空间划分上,社区是最基础的空间布局,也是安全风险最容易发生的空间层级。因此,要把社区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将韧性作为重要指标融入社区再造的系统工程,统筹做好设计、谋划与考量。优质的社区环境是风险防范的关键支撑,既包含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也涉及社会关系、邻里互动等“软环境”。在硬件层面,通过疏散通道合理配置、公共设施模块化改造以及平急两用空间嵌入等方式重塑社区空间韧性。重点强化排水管网抗震抗涝、电力系统改造、地下空间防洪标准提升。同时,还要进行应急设施网络构建,布设微型消防站、应急物资储备点、避难场所等,建立“社区单元—街道网络—城区系统”三级联动的应急设施体系。在软件层面,要强化居民间的有机联结,增加交往频率,促进彼此的互动与协作,从而增强社区的社会凝聚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社区是应急响应的主战场之一,承担着风险事件应对的关键职能,处在应急处置第一线,是重大灾害风险治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提升社区的应急能力和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面向居民、家庭、社区工作者及基层人员,通过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开展涵盖公共卫生意识、防控知识、应急技能和自救能力等内容的教育活动,推动应急培训从临时性向常态化转变。其次,加强社区应急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应急团队,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应急知识与处置能力。广泛动员居民参与社区风险评估与风险治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营造“家园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协同机制,汇聚多元力量
“社区风险是上游问题在下游社区的集中爆发,社区治理领域存在明显的‘双重缝隙’。”这种风险并非仅限于社区层面或单一维度,而是由治理缺陷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社区风险治理不能局限于局部应对,而需强调整体性与协同性。一方面,应推动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及市场机制之间的有效联动;另一方面,需完善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将其视为有机整体,系统推进规划、建设与评估等环节。同时,需对各环节进行细致风险评估,将风险化解于萌芽阶段。此外,还应将风险治理融入社区治理的全过程,通过构建政府、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及居民协同参与的防灾救灾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专业机构的支持作用以及居民的参与作用,形成多元互动的风险治理模式。
(四)建设智能平台,实现风险精准捕捉
大数据的应用与赋能,在韧性社区建设以及应对城市安全风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必须看到,所有事务若仅以量化数据的呈现与判定作为依据,对于治理主体的决策过程及实践导向而言,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要提升数字应用的科学化水平,推动数据分析向智慧培育的方向积极转化。首先,要提升数字技术的交互体验,通过与城市居民等不同治理主体的数据共享与交互,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其次,数据赋能和技术韧性不能脱离社区风险治理的实践应用,要把着力点放在实际应用上,做好场景转化和数据对接,要由单纯化的数字搭建转变为与社区治理的共建共荣、相辅相成;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层面的异质性,精准施策,通过多元化参与路径的打造、线上线下需求的双向对接,实现以韧性保障全体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隐患。
韧性社区理念作为前沿理论,为信阳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通过深度融入这一理念,信阳将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生态系统,打造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