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


郁俊利

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英语教学在情境构建上存在明显缺失,课堂互动多停留在单向讲授与简单问答的层面,学生所学语法、词汇与实际语言运用场景严重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在真实语境中反复锤炼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教学成效与应用型人才的语言素养要求存在明显落差。而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借助VR/AR技术构建可感知的三维语言空间,结合大数据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语言输出,依托云计算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调配与共享,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跨文化交际对话、商务场景谈判、学术主题研讨等多样化实践活动,真正达成学用融合的教学目标。因此,深入探索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的改革路径,不仅是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瓶颈、解决现有教学痛点的必然选择,亦是顺应数字化教育发展趋势、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一、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的现实动因与技术支撑

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的推进,首先源于传统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诸多痛点。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场景存在显著脱节,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运用语言开展交流的机会,即便掌握大量语法规则与词汇,在面对外籍客户时仍会出现不敢开口的情况,或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熟悉对方习俗而产生误解。同时,传统教学受时空与资源限制,难以开展大规模、多样化语言实践,如国际会议模拟、海外职场实习这类能直接对接职业需求的实践形式较为稀缺,导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此外,传统教学评价多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生语言实践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关键维度的考量明显不足,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语言水平,也难以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方向。

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支撑。VR/AR技术能够构建沉浸式、交互式虚拟语言环境,模拟机场值机、酒店服务、商务签约等真实情境,学生通过佩戴VR设备即可与虚拟人物对话、处理场景中的实际问题,在互动中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大数据技术可实时追踪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的学习行为数据,包括对话时长、错误类型、任务完成度等,并能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环节,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云计算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利用,教师可依托云端平台搭建虚拟教学资源库,整合不同主题、不同难度的仿真场景,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适配内容。如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配置外贸函电、跨境电商谈判场景,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设置景区导览、游客服务场景,提升教学针对性。此外,5G技术的普及,有效保障了虚拟场景运行的流畅性,避免了因网络延迟破坏沉浸感,确保学生能专注于语言学习与实践,为沉浸式教学落地奠定了基础。

二、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的核心路径设计

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互动机制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实现沉浸式体验与高效化学习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高校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协同发力,推进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

(一)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需重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重构上,需打破传统教材的线性结构,以场景化、模块化、职业化为原则设计内容。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可构建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学术英语三大虚拟场景模块。跨文化交际模块包含中西节日习俗对话、跨国团队协作等子场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商务英语模块涵盖产品介绍、价格谈判、合同签订等流程以模拟真实商务场景;学术英语模块还原国际学术会议发言、论文答辩等场景以提升学生学术表达能力,且每个模块需根据学生水平分为基础、进阶、高阶三个难度层级,确保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获得适配内容,避免“一刀切”的教学问题。

(二)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需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创新上,构建线上虚拟仿真实践、线下课堂深化、课后自主拓展相结合的混合式模式。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虚拟场景任务,如让学生在虚拟机场中练习值机对话并记录问题;课上,教师针对学生虚拟实践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补充场景相关文化知识,再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虚拟场景角色扮演竞赛,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激发学习积极性;课后,学生可自主登录虚拟平台选择感兴趣的场景进行拓展练习,以提前适应未来职业环境中的语言需求。同时,教师可通过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如针对某学生在跨文化沟通中的礼仪问题,推送相关学习资料与场景任务,实现精准教学。

(三)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需优化互动机制

在互动机制优化上,需强化多维度、高频率的互动,以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一方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人机互动场景。虚拟人物可根据学生对话内容实时回应,如学生在虚拟酒店前台模拟场景中出现表达错误时,虚拟客人将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引导其修正表达;另一方面,搭建生生互动平台,学生可在虚拟场景中组队完成任务,如共同参与国际展会场景并分工负责客户接待、产品介绍、合同洽谈等工作,通过协作提升语言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可通过虚拟平台参与学生互动。如在学生进行商务谈判模拟时实时介入指导谈判技巧,或在任务结束后组织学生复盘,引导其分享经验、反思不足,最终形成人机共生、生生互助、师生协同的互动生态,让学生在持续互动中深化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改革,是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突破性探索,依托技术构建“学、练、用”一体化语言学习平台,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情境缺失、实践不足的核心问题,为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提供新支撑,也为培养应用型语言人才开辟新路径。改革过程中,通过明确教学改革的现实动因、夯实虚拟仿真技术的支撑能力、设计教学落地的核心实施路径、构建改革推进的保障体系,可初步形成技术赋能教学、教学反哺技术的良性循环。随着数字技术迭代升级,英语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需在场景设计方面进行持续优化,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并着力破解推广难题,以此进一步推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更真实、多元的虚拟环境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沟通素养,既为其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筑牢基础,也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范式。

(作者系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讲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