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引才重在“适配”而非“顶尖”


□李浩

近日,笔者在采访中听到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人才是有不同类型的,有的是高精尖人才,有的是实操型人才,如果让基层单位成为“高精尖人才高地”,这无法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但若能因地制宜,广纳各方各层次人才,反而能激活一方经济。这个观点道出了一种务实的人才观:引才重在“适配”而非“顶尖”。

诚然,过去部分地区在引才过程中曾陷入“盲目跟风”的误区。这些地区脱离自身发展阶段,一味追逐高端人才,兴建工作站、发放高额补贴,却因缺乏配套的产业平台与发展空间,最终陷入“人才留不住、投入打水漂”的窘境。“错位引才”的背后,不仅是资源错配,更是忽视了人才与地方实际的契合度。

要“适配”而非“顶尖”,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理性回应。它不追求“全”,而注重“配”;不盲目攀高,而强调适用。这种思路的核心,在于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人”转变为“我们能为哪些人提供绽放的舞台”。

实现真正的人才适配,首先需要对自身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有清醒的认知。以信阳为例,近年来,我们立足气候土壤优势,发展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一边培育本地的“土专家”“田秀才”,一边联动上级农科院专家共建产研平台,将人才所学所能与地方所需所急完美对接,使人才更好实现价值,其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随之增强,从而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性循环。

更进一步看,“适配”理念背后是一种可持续的用才理念。它促使地方将引才从“短期投入”转变为“长期投资”,更加注重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系统。从追求“顶尖”到注重“适配”,不仅是引才策略的转变,更是用才理念的升华。唯有认清自身所长、瞄准所急所需,使人才真正落地生根,城市才能真正因才而兴。而这,或许正是区域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最值得坚持的“方法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