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产业聚变


——信阳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观察之二

“十四五”时期信阳产业发展相关数据——

●全市工业企业近1.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达1678家;

●形成新材料500亿级,新能源、新型轻纺2个150亿级,新装备、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50亿级的“六新”产业集群;

●52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

●成功创建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2个省重点实验室;

●累计创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7家。

□本报记者 李海

大别山下项目兴,淮河之畔产业旺。

“十四五”以来,我市牢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深入贯彻省委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两高四着力”,以“6+11+N”产业链群建设为抓手,在项目建设中夯实根基,在产业转型中提质增效,在招商引资中激发活力,初步构建起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书写了老区绿色崛起的时代答卷。

产业载体提能级

我市树牢“项目为王、结果导向”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动态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全市实施11个“双百工程”项目、663个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18%,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产业崛起,要素先行。淮河淮滨至固始三河尖航道提升工程等6个内河航运项目完成投资47.84亿元,打通淮河航运“黄金水道”;五岳抽水蓄能电站4台机组全容量投产发电,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基本建成,全市在建水利项目投资规模超3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交通网络持续加密,固霍高速建成通车,阳新高速(二期)开工建设,新建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400公里、农村公路600公里,南信合高铁可研通过评审、潢川机场预可研获批,构建起内外联通的交通枢纽。

集群集聚,优势彰显。在信阳经开区的万华无醛生态产业园内,全球首条无醛秸秆生态板生产线年产70万立方米绿色板材,产品远销“一带一路”国家,带动绿色家装关联产业营收突破50亿元;明阳新能源装备产业园二期项目生产如火如荼,单月可产50套机舱集成罩与2GWh光伏逆变器,助力企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主营收入向100亿元冲刺。我市新质生产力主阵地的豫东南高新区正在高标准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大数据产业园,50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进入实操阶段,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产业转型提质量

大别山上,一座座“风之巨人”顶天立地,呼呼打转的风机叶片将无形之风转化为澎湃电能,175.92万千瓦风电装机已在老区扎根,65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建设。随着风电装机数量的持续攀升,(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