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12分钟体育健身圈”视角下城市社区体育空间优化研究


叶勤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2分钟体育健身圈”已成为国内城市推进全民健身的共识性目标。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北京、上海、武汉等多个大城市已在相关规划中明确这一要求。该理念着眼于让居民以步行方式在合理时间内便捷到达健身场所,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也对促进社区交往、增强城市活力具有积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体育空间布局能够显著提高居民体育活动参与率,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健康行为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因此,系统分析当前社区体育空间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

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空间现状分析

1.设施总量提升但分布不均衡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21年数据,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2.41平方米,但区域差异显著。例如,北京市东城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2平方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深圳南山区等新建城区通过超前规划实现了较高配置,反映出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2.服务覆盖存在盲区

多数城市在中心城区和高密度建成区存在体育设施服务盲区。以上海为例,内环以内以500米服务半径计算的体育设施覆盖率仅68%,黄浦区外滩街道等人口密集区域盲区比例超过30%。广州越秀区等老城区同样存在服务覆盖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日常健身需求。

3.设施类型较为单一

目前社区体育设施仍以健身路径、篮球场等传统类型为主。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年调查,超过70%的社区体育设施为健身路径和球类场地,室内场所、多功能综合体及适老适儿设施占比不足15%。北方地区冬季室外设施使用率低,难以满足全季节、多样化运动需求。

三、规划优化策略

1.构建分级体育服务网络

建议建立“街道—社区—邻里”三级体系:街道布局体育公园或综合健身中心;社区补充多功能运动场;邻里设置健身点与儿童活动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口袋体育公园”,形成全覆盖、便捷可达的服务网络。

2.推动存量空间复合利用

积极探索“桥下空间”“屋顶体育场”“滨水地带健身步道”等创新实践。例如,上海市杨浦区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建设了多个篮球场和滑板公园,既盘活了城市灰色空间,也缓解了用地紧张问题。广州市则通过推动珠江沿岸滨水步道连贯性建设,打造了集健身、游览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体系,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和居民体验。

3.强化跨部门协同与政策支持

应加强体育、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协作,将体育设施配置纳入城市更新和土地供应条件。可借鉴武汉经验,通过财政补贴推动中小学体育设施开放,目前已有超500所学校对外开放场地,补充了社区体育资源。

四、实践案例与启示

一些城市已在社区体育空间优化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例如,成都2022年以来利用“金角银边”建成300多处社区健身设施;杭州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开放700余家体育场馆,市民可通过“浙里办”APP预约使用。案例表明,通过精细规划、政策激励和智慧管理,能够有效扩大设施供给并优化空间布局。

五、结论与建议

推进“12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是提升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的关键举措,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系统推进:

一是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设施配置标准,着力补齐老旧城区、高密度建成区的体育设施短板。可借鉴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经验,结合城市更新政策,系统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布局,优先保障服务盲区。

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存量空间的复合利用与功能嵌入,鼓励利用桥下空间、建筑屋顶、滨水绿地等“金角银边”建设小型多样、灵活便民的体育设施,有效缓解用地约束并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三是推动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参考上海“体育地图”与杭州“邻里运动圈”等数字平台运行经验,整合场馆预订、健身指导、活动发布等功能,提升体育资源整合效率与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四是完善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机制,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和激励性补贴政策,例如通过“以奖代补”、运营补贴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开放内部设施的积极性。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在“十四五”末期显著提升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空间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讲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