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路径探索


鲁小兰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于高校教育而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里融入思政元素,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主要对其必要性以及路径展开分析,阐述必要性时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响应时代要求、发挥育人优势这三个方面进行,路径覆盖寻找切入点、以点带面进行拓展、注重方式方法。经过实践可知,这种融入可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以及思政实效,可为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任,于高校教育而言,它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为塑造学生价值观创造了契机,把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可促使文学内涵转变为育人资源,让学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达成教育与思政的协同发展。

一、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响应时代发展要求

教育改革着重强调全员育人理念,课程思政促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根基[1]。面对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的状况,可借助文学作品融入思政教育。例如,《孟子》中民本思想,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呼应,可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理念的渊源,提升教育的成效。

(二)发挥中国古代文学的育人优势

文学文本有情感共鸣功能,可将思政融入其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育人潜能。就像《庄子·逍遥游》里的自由哲思,可转化为对人生的指引,避免出现说教的情况;通过对《韩非子·有度》进行解读,学生可掌握法治的古典表达,将其与当代建设相联结,增强责任意识。

二、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寻找具体切入点作为起点

路径探索需要从明确具体的切入点开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锚点,着重关注文学文本里的对应元素,以此来保证思政融入有针对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可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关键词作为切入方向,就像《管子·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直接呈现了对于国家富强的追求[1]。在教学设计阶段,首先围绕这一切入点开展专题讲解,引领学生剖析古籍是怎样奠定现代价值基础的,这样的寻找过程,防止了思政元素出现散乱分布的情况,保证教学可按照从点到面的逻辑顺利展开。

(二)以点带面实现拓展延伸

当切入点确定下来之后,要借助系统拓展的方式,把思政元素延伸到课程的整个范围,构建起多线同时推进的教学局面。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民族精神以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同样十分丰富,教师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比如从《诗经》征役诗所蕴含的“文明和谐”内涵延伸至《列子·汤问》里对友情的呼唤[1]。在课堂之中,经过对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的分析,一步步呈现价值观念的演变路径,帮助学生明白古典思想是怎样孕育出当代精神的,这样的拓展方法,依靠文学的叙事脉络,自然而然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目标结合起来,避免了教学出现割裂的感觉。

(三)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机融合

路径实施的关键之处在于方式方法可有所创新,要切实保证思政元素像盐溶入水中那样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防止出现生硬灌输的情况,以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当讲解《诗经·大雅·绵》里“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句诗的时候,教师把《说文解字》以及现代植物学知识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实物样本以及彩图,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上古时期迁徙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在融入思政内容的时候,可以着重强调先民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以及和谐共生的观念,这样一种注重方法的过程,让教学的生动性以及感染力都得到了提高[2]。

三、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以及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经由对必要性的认识以及路径的构建,把古典精髓转变为青年成长所需的养分,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发展。教师通过深入开展探索工作,构建长效机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霞、王贤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教育家,2024,(26):56—57

[2]吴凤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实践路径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1):34—39

【作者系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助教;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YSXY20240116)】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