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涵
新时代青年正处在拔节育穗的关键阶段,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成为他们在前行道路上奋勇拼搏的精神支撑。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要把思政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环节,借助创新实践来强化理论武装以及价值塑造,以此激发青年自身的内在动力。唯有把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工作、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氛围,才可筑牢坚实的信念基础,促使青年在强国建设进程中积极担当责任、努力建功立业,切实成长为可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强化理论学习与精神领会,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一)系统把握核心要义
思政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引,深入领悟新时代伟大变革所蕴含的意义。新时代的发展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实践伟力,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这样的变革进程体现了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埋头苦干所取得的成果,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了新的阶段。教育并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样的领会过程强化了政治认同,推动思政工作从理论认知朝着行动自觉转变,保障教育根基坚实稳固。思政教育在此基础之上,着重强调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的统一,使青年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中的使命担当,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责任感与使命感。借助反复研读报告原文以及相关论述,师生逐渐形成对理论精髓的深刻理解,避免出现浅表理解,实现从知到信的提升。
(二)全面落实三进要求
思政课程与党的创新理论紧密相连,其精神实质融入教材、课堂以及学生的头脑之中。依据课程性质特点,剖析内在联系,经过精炼表达后进入教学环节,教育过程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国家与民族的角度阐释理论逻辑,以此提高说服力与感染力。这种融入机制可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党的力量,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覆盖。思政课作为主要渠道和关键阵地,需要把创新理论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衔接,保证教材更新及时、课堂讲解生动、学生活动贴近实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挖掘报告里的历史视角与创新表达,提供有新颖性的论证力量,使抽象的道理转化为青年可感知和触摸的认知基础。三进要求并不局限于课堂,还扩展至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巩固理想信念的根基。
(三)提升育人实效性
思政教育要精准把握讲道理的本质,站在较为宏观广阔的角度去洞察理论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青年群体的思想特征,运用多种形式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比如借助报告历程让学生领悟全过程人民民主,依靠这样的途径,思政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深度的思想启迪,促使青年学生将理想信念真正融入内心,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师应当着重从党心与民心、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论述,清晰揭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以及重大意义所在,紧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引导他们从自身角度去审视时代的变迁,激发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创新的表达能力,保证教育过程既有严谨的学理支撑,又有强大的感染力,最终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路径,深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一)改革教学模式与内容融合
思政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开展学习,并组建宣讲团,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推行分班教学和小班研讨模式,达成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借助党的科学理论来武装青年,激励青年担当使命。此项改革重视课程衔接,增强学生的收获感,提高教学实际效果。教师采用集体备课与专家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保证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分班教学可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线上平台则突破时空限制,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常见状态,这种模式变革促使思政课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共创式,青年在融合过程中感受理论的现实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二)注重学理阐发与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以现实为基础并观照历史,清晰阐明道理、学理以及哲理,开展专题式、案例式以及混合式教学,借助小组研学、情景展示以及课堂辩论来组织实践活动,依靠本地红色资源,融入大别山精神等相关元素,传承红色血脉,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领悟理论的正确性,坚定道路自信。专题教学聚焦报告的亮点与创新观点,借助案例分析揭示历史逻辑,混合式教学则结合数字工具提高沉浸感,实践环节着重强调行万里路以知晓中国情,组织师生走访革命老区与基层一线,亲身感受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种教学设计提升了课堂活力,还把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推动青年从认知认同朝着行为践行转变,培养知行合一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内涵建设与价值引领
学院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提升综合实力,着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出受学生喜爱的优质金课,重视故事的讲述,并采用鲜活的表达形式,对创新观点和新阐释展开解读。同时,借助集体备课的方式来统一相关认识,保证相关精神第一时间融入教案并进入课堂。这些措施可激发青年的政治责任感,引导他们立志复兴、不辜负所处的时代。师资建设着重强调政治素质与教学能力两方面的双重提升,教师需要用心钻研教材的逻辑以及时代的脉动,选用贴近实际的素材提高亲和力,价值引领贯穿整个过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未来导向,持续不断地创新课程形式,比如开展角色扮演、创意活动等,让思政教育成为青年精神成长的有力支撑,帮助他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三、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借助理论领会、方法改革以及路径拓展,筑牢青年理想信念的根基,这些举措呈现出新时代育人的要求,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实践,青年在理论武装里坚定信仰、在价值引领下涵养品格、在行动担当中绽放青春光彩,不断持续深化改革,把思政教育打造成强大引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活力。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