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连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引领,显得尤为重要。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和民族精神内涵,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民族文化背景,这里既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历史上抗战活动的重要区域。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与学生熟悉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增强教育的亲切感和感染力,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本文将从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入手,结合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需求,探索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期望能为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提供方法参考。
一、伟大抗战精神内涵及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需求
(一)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思政教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精神内涵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边境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理解伟大抗战精神中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能够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特殊使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边境地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守边、护边、兴边”的重要使命紧密相连,伟大抗战精神中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正好与此相契合。学生学习了伟大抗战精神后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促进边境稳定和繁荣中的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边境地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需求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群体,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因而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生长在边境地区,学生对于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有着更直接的感受和理解,且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这使得学生对改变现状、促进家乡发展有着较强的愿望和期待。在职业发展和个人规划方面,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边境地区就业,从事跨境电商、边境贸易等相关职业,这种职业选择既体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也反映了对边境发展机遇的把握。对于“边境责任与个人发展”的认识,学生往往能够将个人成长与边境地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体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这些思想特征,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需要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特别是要加强对伟大抗战精神等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边境地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增强他们服务边境、建设家乡的意愿和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通过开设民族语言课程、传承非遗技艺等方式让各民族群众深入了解自身文化根脉,守住民族特色。此外,借助民族歌舞会演、传统节日共庆,搭建文化互动平台,引导大家在感受不同民族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与理解。
二、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构建伟大抗战精神与边境民族文化融合的思政素材体系
构建伟大抗战精神与边境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思政素材体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地的抗战历史资源。广西边境地区在抗战时期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院校应组织专业人员对这些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性收集和整理,挖掘那些体现民族团结、共同抗战的典型事例,经过整理后编制成适合职业院校学生阅读的思政案例库。案例库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编排,分为民族团结抗战、群众支前、敌后斗争等类别,每个案例都要配有详细的背景说明和教育意义解析。除了文字材料,还可以制作系列微视频、拍摄《边关抗战记忆》系列短片、邀请当地老人讲述亲身经历、到抗战遗址进行实地拍摄,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二是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民族文化载体,实现双重教育效果。比如壮族有唱山歌的传统,可以组织创作一批以抗战为主题的山歌作品,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词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苗族银饰制作技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设相关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银饰制作技艺的同时了解抗战历史。融合过程中还要考虑不同民族学生的接受特点,以便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理解水平。
(二)打造伟大抗战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结合的实践平台
打造伟大抗战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实践平台,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各专业应找到与伟大抗战精神相结合的切入点,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开设边境抗战遗址讲解课程,培养学生讲述抗战历史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导游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掌握如何生动形象地向游客讲述抗战故事。农业类专业可以结合抗战时期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现代农业技术学习中践行这种精神。职业院校应积极与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将其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不仅要参观展览,还要组织他们参与讲解、文物整理等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抗战历史的了解。在校内建立伟大抗战精神主题教育实践中心,复原一些抗战时期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亲身体验历史。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抗战主题知识竞赛、抗战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抗战故事讲解大赛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体验伟大抗战精神。
(三)创新伟大抗战精神思政教育的传播与互动形式
创新伟大抗战精神思政教育的传播与互动形式有助于吸引学生,从而使其更专注于思政教育。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整合抗战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资料,提供在线学习、测试、讨论等功能;或者利用学校融媒体平台建立伟大抗战精神学习社群,定期推送相关学习内容,组织在线讨论活动,社群管理要注重内容质量,既要保证历史资料的准确性,又要注重呈现方式的生动性。此外,还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些与伟大抗战精神相关的研究或创作项目。比如:组织学生采访当地老人,收集口述历史;或者让学生创作抗战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方向,确保活动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这些互动形式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创造宽松平等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使伟大抗战精神教育更加生动鲜活,真正进入学生内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结语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需构建融合民族文化的思政素材体系、打造结合职业技能的实践平台、创新教育传播与互动形式,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后续可继续探索伟大抗战精神与多专业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高尚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讲师、助理研究员)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