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娜
引言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文化消费升级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弱化的双重挑战。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的割裂,导致地方文脉资源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价值;数字技术驱动的符号消费崛起,倒逼城市文化叙事体系重构;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亟需建立“文化资源—IP转化—产业赋能”的联动机制。因此,本文就文化IP系统化开发如何破解城市品牌建设中的核心矛盾展开探讨,论证其通过构建“符号价值—情感连接—经济变现”三位一体发展范式,驱动城市从功能型空间向文化型IP跃迁的实现路径,以期为中国特色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参照。
1.文化IP与城市品牌建设关系研究
文化IP与城市品牌建设构成深度互构关系。文化IP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城市历史文脉、精神特质等抽象文化基因转化为具象化、可感知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建构不仅解决城市形象辨识模糊的问题,更能通过人格化角色、故事化场景建立市民与游客的情感纽带。城市品牌建设则为文化IP提供价值承载实体,将符号意义嵌入城市空间改造、公共服务、商业消费等具体场域。二者融合形成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跃迁:文化IP通过持续叙事深化受众对城市的记忆印记,而城市品牌通过基础设施与经济活动使抽象文化落地为可体验的消费内容。在此过程中,文化IP的高延展性支撑起多维赋能——驱动文旅消费升级、催化产业结构调整、活化社区文化生态,最终构建具有内生增长力的城市品牌生态系统。
2.文化IP打造赋能城市品牌建设的策略路径
2.1核心文化资源挖掘与IP塑造
城市需建立文化资源系统化开发机制。重点在于识别具有大众认知基础与情感共鸣潜力的核心资源,避免碎片化开发。通过历史文本梳理与当代价值重释,提炼诸如传统技艺精神、地域性格特质等文化内核,将其转化为可视觉化呈现的文化符号。在IP形象塑造阶段,需平衡传统元素现代化转译的准确性与当代审美契合度。例如将地方神话角色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再设计,对古建纹样进行几何化抽象提取,使文化表达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尚传播力。关键是通过内容创新延伸IP生命维度——开发连续性故事脚本,构建角色成长历程,使IP脱离单一形象标签成为具有成长性的文化生命体,为后续产业开发奠定价值基础。
2.2多元传播与叙事体系构建
构建“立体穿透”传播体系是IP价值转化的核心。在渠道维度实现传统媒体与短视频、AR等数字平台协同,建立高频触达场景。传播内容需突破景点宣传模式,转而打造以IP为核心的叙事宇宙:设计主故事线贯穿城市历史演进,衍生支线剧情关联街巷典故;开发匠人、虚拟城主等角色集群,构建角色关系网络增强受众代入感。传播策略强调参与式共创,如发起城市IP主题短视频挑战、开放剧情分支投票等,使受众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故事参与者,形成情感沉浸与记忆沉淀。最终通过持续叙事在公众心智中植入“城市即IP”的认知图景。
2.3产业联动与价值拓展
文化IP需建立全域产业渗透机制。纵向构建产业链条:上游以IP内容支撑影视、动漫创作;中游开发实景娱乐项目,在历史街区嵌入剧情化游览动线;下游拓展商品业态,设计分层次衍生品体系。横向破除产业边界:制造业融入IP设计元素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农业结合IP故事打造主题种植体验区;科技领域开发IP数字藏品与虚拟空间。核心是以IP为纽带建立跨行业价值循环——文化消费为商业注入流量,商业收益反哺文化再创造;传统产业借IP实现品牌焕新,新兴产业凭IP获得文化赋能。通过构建“IP授权开发+实体产业升级+文化空间再造”的融合生态,实现城市品牌价值的螺旋式上升。
3.结论
文化IP作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支点,其价值实现需构建从资源活化到生态再造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思维桎梏:在文化基因解码层面,需超越符号化复刻,通过当代美学转译激活文化原型的精神内核;在叙事传播维度,须打破单向输出模式,以沉浸式故事场景触发集体情感共振;在产业协同领域,要破除行业壁垒,建立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循环转化机制。未来城市品牌建设的制胜法则,在于以文化IP为纽带,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可持续的现代生命力,最终实现城市精神认同度、空间活力度与经济辐射力的协同进化。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统一战线助推洛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5A031)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