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孙一鸣 李奕霏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总量全球领先,但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单纯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无法有效提高产值。因此,发展特色区域农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成为首选,但又存在面临规模小、种植户分散、品种失衡、产业规模受限、品牌同质化等问题。本文以怀远县石榴产业为例,结合数据和实地调研,提出以“特色区域农产品+旅游”的方式,解决产业化、品牌化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农产品是地方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进程。2010年,怀远石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怀远县也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近年来受农业现代化与市场竞争的影响,该产业发展放慢了脚步。本文结合数据与案例,分析其问题并探索发展路径。
一、怀远石榴产业现状分析
怀远石榴种植历史悠久,现有15个品种(分青皮、粉皮、白皮3类),“玉石籽”“玛瑙籽”等名优品种曾获全国优质农产品金奖。截至2025年,其种植面积约4.5万亩、年产量3.6万吨,形成荆山镇、白莲坡镇产业带,带动1.2万农户增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品种结构失衡,名优品种占比不足10%,老产区以“大笨子”等普通品种为主,且名优品种结果周期(5—7年)长于普通品种(约3年),农户倾向于种植普通品种,制约竞争力;二是规模分散,种植零散于多地,家庭经营占比超80%,户均不足5亩,机械化与标准化难推进,土地流转成本高;三是文旅融合不足,主产区位于白泉风景区核心带,且怀远有淮河文化、大禹文化及花鼓灯艺术,但石榴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转化为文旅吸引力。
二、区域农产品发展对策研究
(一)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种质资源保护
建立阶梯式品种更新补贴机制,对规模主体采用高接换种技术引入新品种给予3年期递减补贴,由农业部门监管,降低风险,激发更新动力。依托省级种质资源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协同攻关早熟、耐贮运、抗病等关键性状改良(结合基因编辑与传统育种技术),力争5年内培育2—3个突破性新品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动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针对种植分散、主体多元问题,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至种植大户或合作社,形成连片种植。借鉴新疆葡萄“党支部+合作社+职工”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带动合作社与农户联动,实现种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
(三)深化“特色产业+文旅融合”双轮驱动
依托独特石榴资源,精心举办石榴文化节,构建“特色产业+文旅”发展模式。以石榴为核心,优先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与体验式采摘,发展休闲体验经济。借鉴江苏宿迁(地理条件相似)在江淮生态区以绿色旅游带动生态经济的成功经验,怀远可依托石榴品牌,发展旅游康养、体验采摘等业态,在产季吸引游客参与,共享农旅融合红利。
这一综合性项目不仅可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转型升级,通过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还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显著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具体而言,从石榴种植的前期育苗、田间管理、科学采摘,到产品加工的石榴多酚提取、功能性食品开发等深加工环节,再到销售渠道的线上线下整合、品牌推广,以及旅游接待中的农家乐运营、导游服务、民宿管理,文创开发中的手工艺品设计、特色石榴节等环节,全方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选择。这些岗位既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还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又为返乡创业青年搭建了灵活的发展平台,提供创业孵化、资金支持和市场对接服务,从而实现了“产业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才振兴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本文系蚌埠学院2024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1305047X)】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