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保玉
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是教师通过集体合作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但传统集体备课模式往往容易陷入“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讲法”的窠臼,难以充分应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是针对同一教学主题,由多位教师基于不同学情、不同视角、不同方法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再通过集体研讨、比较反思、融合优化,形成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备课成果,有效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模式的短板,有着深刻而多元的理论逻辑。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论原理。一方面,它体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同课异构”鼓励教师从不同切入点、运用不同案例、采取不同教学路径去阐释同一理论核心。“协同共研”是在集体实践中对不同教学设计进行比较、鉴别、批判和升华,从而实现对理论本身更全面、更深刻、更贴近教学实际的把握,这是一个典型的认识深化过程。另一方面,它遵循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而授课对象、专业背景、教师风格则千差万别。成功的教学必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同课异构”正是对“特殊性”的充分尊重与探索,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创造性设计;“协同共研”则是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贯穿始终的“普遍性”真理,并寻求将普遍真理转化为特殊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真正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以系统科学为框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与协同效应
“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运作机制符合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它追求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论强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该模式中,每位教师的“异构”方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子系统”,如果彼此孤立,其效果仅限于个人课堂。而“协同共研”则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巨系统”,通过交流、碰撞、借鉴、融合,打破了子系统的边界,使得优质的教学灵感、精巧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管理经验得以在整个教师团队中共享,从而实现整个备课组教学能力的整体性提升。另一方面,它产生了强大的协同效应。协同论指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通过相互协作,能够产生“1+1>2”的效应。“协同共研”过程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互动。不同观点的交锋,能激发新的思考;不同风格的碰撞,能擦出创新的火花;对他人设计的质疑与反思,正是克服自身思维盲区的绝佳机会。这种良性互动营造了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学术氛围,使参与者从“个体户”式的劳作走向“学术共同体”式的共创。
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依托,搭建了教师可持续成长的平台
“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它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在传统备课模式中,教师专业成长多是孤立的、自发的。“同课异构·协同共研”则构建了一个以教学实践为纽带、以共同进步为目标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资深教师的经验得以传承,青年教师的新颖想法获得展示和锤炼的机会。成员之间通过持续的、聚焦的实践性对话,共享话语体系和实践案例,实现了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和群体的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它践行了反思性实践的理念。教育家舍恩提出,优秀的专业人员是在“行动中反思”的。“异构”是独立的行动,“协同共研”则是集体性的、高水平的行为反思。教师通过聆听同伴的评析,获得对自身教学行为的“镜像反馈”;通过观摩他人的“异构”方案,反观自身的教学理念与设计。这种基于真实案例的、置身于共同体中的反思,是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的催化剂。
以教育交往理论为内核,营造了民主、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
集体备课的深层价值在于其蕴含的民主、平等、对话的现代教育精神,它确立了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模式从根本上重塑了这种关系。一方面,它承认并赋予每一位参与者平等的主体地位。每一位教师,无论职称高低、资历深浅,都因其独特的“异构”设计而成为贡献智慧的“主体”。备课活动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平等协商过程。这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不仅提升了备课的民主性和参与度,其本身也是对民主、平等、尊重理念的一种鲜活诠释。另一方面,它弘扬了对话与商谈的理性精神。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强调,通过真诚、平等的对话可以达到相互理解和共识。“协同共研”本质上是一个对话和商谈的过程,其目的不是为了强求一致,而是在充分表达、理性辩论、相互说服中,寻求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这个过程培养了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理性精神。唯有经历过这种民主商谈过程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民主、理性的讨论,实现真正的价值引领。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深化对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的理论逻辑认识,有助于超越简单的经验模仿,从根本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从而更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作者系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新乡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编号:2024JGLX304)、新乡学院党建创新项目(立项编号:DJXM-2023C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