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瑞
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正式步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新阶段。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重要学科分支,肩负着记录党的奋斗历程、传承优良传统的使命,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正式设立,为该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研究与实践迈入新阶段。此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的学科归属模糊,时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而属于党的建设学科体系。这种状况导致相关研究难以构建系统的学术框架,缺乏应有的关注,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缺乏学科支撑,限制了研究的深入推进。而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确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困境,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有了正式的学科归属和清晰的学术定位,并提供了学科平台,可以与党的历史研究、党的建设理论研究联动,凸显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作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单独设立的二级学科,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引领下,获得了更为坚实的学科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本身就是党的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党的建设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而培养合格后备人才、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正是党建的关键环节。随着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后备人才培养研究在应对复杂国内外形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中的价值愈发凸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作为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随之提升。同时,该研究通过深入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规律、路径与机制,能进一步丰富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注入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对推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明确学科归属的基础上,清晰区分“青年”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的前提,也是确保培养工作精准有效的关键。从范畴界定看,青年是以年龄为主要划分标准的社会群体,通常指处于特定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人群,其核心特征是年龄属性。只要符合相应年龄区间,即可纳入青年范畴。这一群体活力充沛、创造力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但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认知尚未完全成熟,处于动态形成过程中,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系统了解,对党的宗旨、使命和奋斗目标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尚未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明确的理想信念,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冲击时,易产生思想困惑或价值摇摆。正因这种明确区别,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成为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它不是对所有青年的泛化教育,而是针对青年群体中具有发展潜力、愿意追求进步的个体,通过精准化、系统化培养,引导其从普通青年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转变。这一过程既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实践,也体现了党史党建学科研究的实践导向。
从历史维度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党的建设的长期历史课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在不同历史时期,党都根据时代任务和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培养青年人才的政策与举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凝聚青年投身革命,党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构建组织体系,在各革命根据地开办院校、开设青年干部训练班,将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让青年成长为“革命的先锋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情,党聚焦“改变一穷二白面貌”,一方面开展青年扫盲运动,创办技工学校培养技术青年;另一方面选派青年赴苏学习,引导青年锤炼本领,培育建设力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市场与社会转型需求,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调整培养方向,恢复高考后,保障青年受高等教育权利、推动高校扩招、发起“希望工程”,鼓励青年参与科技计划,形成相关政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党升级培养举措,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育不同群体青年,推出服务计划和制度引导青年建功,搭建创新平台,强化思政课与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推动青年成长为听党话、跟党走,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随着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理论不断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成为党的自我革命要求下的新课题。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强调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更要求其拥有强烈的使命担当、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能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因此,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需要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创新培养理念、优化培养内容、完善培养机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育更多合格后备力量。
(作者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本文系2024年度杏林青马工程建设专项“高校思政课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命担当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LQM202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