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地方高校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现状分析


林婷婷

2022年,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面。各地方高校也应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

一、绿色低碳发展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依据实施方案中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高校需要在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发展规范方面进行普及化教育,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自身教育体系中。此外,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水平,相关高校需初步构建相关学科教育教学体系。到2030年,高校需大力培养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形成多层次绿色低碳育人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机构。

二、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现状分析

(一)地方高校面临的困境

高校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践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同时,发挥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境。其中在理念与认知层面上,易形成高认知与低践行的情况,很多学生都认同低碳环保生活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为追求生活舒适性而耗费资源,消费主义依然盛行,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中所提倡的循环利用相违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尚未形成体系,教育教学活动相对碎片化,且活动流于形式化,导致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更易忽视相关理念的学习与实践;在师资与专业实践方面,许多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关培训,未将绿色低碳教育资源引入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中,使得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教育激励方面,由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自身强大约束力,当低碳行为缺乏激励措施时,使得低碳行为践行率大打折扣。

(二)地方高校的相关探索

坚持学校统筹,政策引导。学院加强相关工作指导,压实各相关部门责任,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分类施教,加强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学生主动作为。加强相关理论构建,加强学院学子绿色行为习惯的养成,将绿色低碳教育融入学院教育体系全过程,构建学院自己的绿色低碳教育体系。

坚持节能优先,文化重塑。一方面,重视学校节能减耗技术的提升,关注校园绿化环境,在全校范围内打造绿色校园;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绿色低碳发展意识的培养,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学生节约资源,重视环境,低碳出行,减少碳排放量。

坚持全程育人,教育革新。在学生方面,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学生课堂与实践活动全过程中,例如带领学生高举生态环保旗帜,组建科普宣讲团,将绿色低碳理念送进校园和基层;在教师方面,学院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重视绿色低碳理念研究,宣布多个相关科研项目立项,提高相关研究经费的投入,也在教师考核指标中,加强相关研究占比,重视相关研究成果。

坚持开放融合,多方协作。学院重视校企合作,经常邀请相关行业企业来校开设相关实践课堂,并向相关企业输入人才。此外,学院积极承办高校生态环境类高峰学科论坛,积极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签订合作协议,围绕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开展学生活动,打造宣传教育基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

结语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教育理念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蚌埠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响应政策号召,持续凝练办学特色,聚焦实践应用,在生活污水治理、无废城市创建、淮河水文化特色打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并与地方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育人水平,努力成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助教;本文系蚌埠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地方高校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路径研究——以蚌埠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4SK10)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