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邓娜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治理与生活智慧,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厚支撑。新时代需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无论是以科技赋能活化文化遗产、创新话语体系,还是将其融入治理实践与生活场景,皆为促进传统与现代交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动力,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科技赋能活化文化遗产,构建“数字文化生态”

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科技正以创新力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文化遗产的存续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让那些曾被时间尘封的古籍文献、沉默伫立的文物古迹、濒临消逝的传统技艺,逐渐焕发出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古籍文献因岁月侵蚀常面临字迹斑驳、保存艰难的困境。AI技术的介入能够精准识别并修复受损文字,更能结合当代语境将晦涩古文转化为通俗解读,让蕴藏其中的智慧走出书斋,被更多人理解感知。文物古迹的价值不仅在于实体形态,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场景与文化记忆,VR技术通过构建三维动态场景,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体验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逸灵动、古城街巷的往昔繁华,这种交互方式让文化遗产从静态陈列变为生动叙事。

传统技艺的传承往往受限于地域与师徒传授的局限,数字技术可以细致记录技艺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形成可复制传播的数字档案,使剪纸的精妙镂空、陶艺的拉坯手法等传统技艺突破空间壁垒,被更多人学习传承。这些技术手段让文化遗产摆脱物理空间的束缚,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让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便捷触摸文化根脉,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同。

二、创新话语表达体系,构建“传统现代对话”桥梁

在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的过程中,话语表达的创新如同桥梁,让古老智慧与当代需求产生自然共鸣。传统文化的内核并非束之高阁的历史标本,而是需要用当代人熟悉的语言和语境进行转译,才能打破“复古式”传播的生硬感,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肌理。

短视频平台上,创作者用生动的动画拆解《论语》中的处世之道,将“君子和而不同”转化为职场协作中的包容智慧,把“见贤思齐”解读为个人成长中的学习心态,让两千年前的文字变得可感可学。《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不再局限于兵书注解,而是通过“职场哲学”的视角焕发新生,“不战而屈人之兵”被诠释为沟通中的双赢思维,“知己知彼”成为职业规划中的自我认知与环境分析方法。

传统节日的内涵也在话语创新中不断延伸。重阳节从“登高敬老”的传统习俗,逐渐与现代社会的“家庭陪伴日”“银发关怀行动”相结合,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回应了当代人对亲情联结的情感需求。就连传统医学中的养生理念,也通过“健康生活小常识”的语境传播,“天人相应”转化为顺应季节变化的作息建议,“阴阳平衡”解读为饮食搭配的营养原则。

这种话语体系的转化,让传统文化摆脱了晦涩难懂的标签,以更亲切、更实用的姿态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与现代的自然对话中,实现文化理念的有效传递与深度认同。

三、结合社会治理实践,转化“传统治理智慧”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进程中,传统文化中历经岁月沉淀的治理智慧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破解现代治理难题的重要资源。那些蕴含在文化基因中的理念并非停留在历史典籍里面的抽象概念,而是通过与当代治理场景的深度融合,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实践方案,促使传统智慧在新时代治理实践中焕发新生。

“乡规民约”是中国古代基层自治的重要载体,承载社群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源于民间且成于共识的治理思路,在现代社区治理中转化为居民共同参与制定的社区公约。通过征集民意并反复商议形成的行为准则保留“约定俗成”自治传统,同时充分考虑现代社区多元主体利益诉求,让居民在参与制定与自觉遵守中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传统社会所推崇的“调解息讼”理念,强调要通过情理兼顾的沟通化解矛盾,而并非简单地依赖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这种注重和谐的治理智慧如今融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社区调解室中,调解员运用“将心比心”的沟通技巧,将法律条文转化成群众容易懂的家常话,在厘清事情是非曲直的同时关注当事人情绪疏导,让许多邻里纠纷以及家庭矛盾在温和调解过程中得到化解,有效降低了矛盾进一步升级的风险。

“家国同构”思想中蕴含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借助主题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融入现代社会治理工作,促使居民从只关注家庭琐事延伸到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从仅关爱自家人扩展到热心帮扶邻里乡亲,将个人成长与社区发展、国家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治理当中“德主刑辅”的理念也转变为现代社区的德治实践内容,通过开展评选“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活动,运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家的价值取向,让道德规范变成约束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这些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转化并非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对其精神内核进行创造性发展,让基层治理既遵循现代治理规律又深植民族文化土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结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传承文化根脉的必然,更是赋能发展实践的关键路径。其当代价值在筑牢文化自信、助力文明建设等方面不断彰显。借科技活化、话语创新、治理融合等途径,传统与现代可深度共鸣,持续迸发文化生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精神滋养与实践指引,推动民族文化在传承中迈向新发展。

(作者系天津仁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