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炜
金秋的鲇鱼山水库,碧波万顷,倒映着湛蓝的天空与如黛的远山。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粼粼金光,几只水鸟掠过,留下清脆的鸣叫。岸边,市民们在绿草如茵的公园里休闲漫步,孩童们奔跑嬉戏,笑声随风飘荡。
“变化真是大!”一位带着孙子散步的老伯感慨,“前些年,水里还能看到各种乱七八糟的漂浮物,夏天游泳的人多,每年都听说有溺水事故。这几年,水清了,岸绿了,带孩子来玩心里踏实多了!”
不仅是水库边凉快,就连下游的灌河湿地公园,夏秋季节的傍晚,县城的市民纷纷来到这里纳凉、休闲。“以前,这里是个养猪场,虽然污染不到水库的水质,但是气味很大。改造成湿地公园后,走进这里,温度不仅比城关低2至3摄氏度,而且所到之处闻到的都是植物原本应有的清香,环境变化天翻地覆。”
这安心舒心的场景,正是《信阳市鲇鱼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的直观成效。
一汪碧水,映照的不仅是天光云影,还是法治力量守护下的民生福祉。
“保护‘大水缸’,不能再等下去了”
鲇鱼山水库作为国家大Ⅱ型水库,库容近9.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超900平方公里。它不仅是商城县城的“生命之源”,也润泽着下游万顷良田和众多企业,更是“引鲇入固”工程实施后固始百万群众不可或缺的“大水缸”。
然而,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为活动加剧,库区生态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畜禽养殖直排、农药化肥入流、生活垃圾堆积、无序垂钓投放化学饵料、旅游开发破坏、违章建设屡禁不止……多重污染源交织,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信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建设“生态信阳”。尽管地方政府投入大量整治力量,但因执法依据零散、权责不清、部门协同不足,综合整治效果不佳。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2016年,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鲇鱼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法规纳入次年立法计划。“在确定立法选题时,曾在立法路径上出现分歧,有声音主张制定全市统一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避免重复立法、节约资源。后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最终明确鲇鱼山水库水源单独立法,其必要性基于三点现实:一是该水库管理体制特殊,实行‘水由市管、鱼由县管’,通用性法规难以精准适配;二是立法需坚持‘小而精’、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当时信阳各水源地情况复杂、差异显著,尚不具备统一立法条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介绍。(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法治让绿水青山可触可感
□向炜
站在鲇鱼山水库岸边,秋风拂过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不远处,几位摄影爱好者正凝神记录着美好画面,孩子们在步道上奔跑嬉笑——这样宁和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数年前这里网箱遍布、投饵垂钓、污水入湖的场景。
“以前可不是这样。”水库事务中心水政科科长邱培权指着如今清澈的湖面,语气里透着感慨。他谈起当年拆除数千个网箱、清理违建别墅、劝离非法钓船的经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句:“俺们得对得起吃这水的人。”
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岳克明的讲述中,搬迁码头、劝离住户的艰辛化作了平淡的几句话,但那份执着仍清晰可感。而在老船工黄道国朴实的话语里,记者听到了最有力量的认同——“这水,俺们自己也要喝的呀。”
退休教师余启佩在自家小院修剪花枝,身后是菜园和波光粼粼的水库。他说,没想到晚年还能看到儿时的清水绿地。那一刻,他脸上的笑意,比任何水质报表都更能说明这部《条例》的价值。
作为商城人,作为信阳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亲身参与《条例》审定的我深切感受到,良法善治所带来的,从来不只是文本,而是岸边孩子的笑声,是居民安心的眺望,是一代人留给下一代的清澈礼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