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桂新 王言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团圆和谐、家国同构、忠义担当等核心内涵,既能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又能通过实践体验深化其爱国情感。本文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家国同构”的价值理念、“忠义担当”的精神内核、“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出发,阐释其对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历经千年传承,从春节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到清明节的“慎终追远、缅怀先辈”,从端午节的“纪念屈原、忠义担当”到中秋节的“赏月思亲、家国同构”,每个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让爱国主义教育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体验”,更能让大学生在文化浸润中自然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体现。
爱国主义精神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对民族历史、文化与价值的认同之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所承载的核心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内涵高度契合,为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一、“家国同构”的价值理念,强化“国与家”的情感联结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为基本单元,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逻辑,而传统节日正是这一逻辑的具象化体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核心是“团圆”。这种“团圆”不仅是家庭层面的情感需求,更隐含着“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的深层逻辑:家庭的团圆稳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基础;国家的和平发展,是家庭幸福的保障。
对大学生而言,春节的“返乡团圆”“贴春联”“拜年”等习俗,能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家”与“国”的共生关系。许多大学生在春节期间参与“我家的春节故事”分享活动,通过记录家庭变迁折射国家发展,这种从“小家”到“大国”的认知转变,能让爱国情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知”。
二、“忠义担当”的精神内核,培育责任意识与民族气节
部分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忠义爱国”的历史故事紧密相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端午节。端午节本质上是对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追求,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气节的传承。此外,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习俗,象征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民族精神,与新时代“攻坚克难、振兴中华”的爱国实践高度契合。
在大学生群体中,通过“端午祭屈原”“龙舟赛体验”“端午文化讲座”等活动,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忠义担当”并非古代士大夫的专属,而是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学校可组织大学生参与“端午与爱国”主题辩论赛,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屈原精神”展开讨论,实现传统精神与当代爱国实践的结合。
三、“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建立历史认同和民族归属感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祭祖节”与“扫墓节”,核心内涵是“慎终追远、缅怀先辈”。这一节日不仅承载着对家族先辈的思念,更包含对民族历史与英雄先烈的纪念。目前许多高校会在清明节组织大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或参与“线上祭英烈”活动,缅怀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
对大学生而言,清明节的“祭祖”与“祭英烈”是连接“个人—家族—民族”的纽带,通过祭祖,理解家族的历史传承;通过祭英烈,认识民族的奋斗历程。这种历史认知能帮助大学生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明确“我是谁、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进而形成对民族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前提。
结论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不是“过时的遗产”,而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它以“文化内涵”为根基,帮助大学生建立历史认同与价值认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既要守护好节日背后的民族精神,又要创新其传播与教育方式,让传统节日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与“爱国实践”的桥梁,让大学生在节日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爱祖国、爱人民、爱文化”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