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鼓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是践行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措施和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新风尚的一种具体形式。
积极老龄化强调在老年阶段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活动的重要性。老年人不仅仅是社会的被动接受者,还应当是积极的参与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活动来增强自我价值感。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在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保持活跃。同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其社会参与密切相关,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志愿服务和终身学习等方式,老年人可以增强自身的社会联系,获得心理满足,从而改善整体幸福感。此外,积极老龄化倡导社会各界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确保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能够得到尊重和维护。通过促进老年人的参与,积极老龄化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健康与幸福,也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生活的良好氛围。整体来看,积极老龄化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应该专注于个人的兴趣、娱乐和养老,即所谓颐养天年,应该享受退休带来的安逸而不应再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志愿服务。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老年人体力和精力的普遍性偏见,剥夺了老年人作为“社会人”的权利。这种观念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使得他们在能力和意愿上都可能不愿意或不被鼓励去参与志愿服务。家庭支持的缺乏是这一困境的关键体现。由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遍存在,子女更愿意让老年人在家中照顾孙辈,而不是出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种家庭支持的缺乏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还可能导致他们在经济上更加依赖家庭,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被动和依赖地位。此外,老年人自身也可能因为担心影响家庭生活质量或担心他人的看法而不敢或不愿参与志愿服务。这些思想和观念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也剥夺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机会。
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践行“老有所为”的理念,充分利用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各种宣传渠道,向全社会推广积极的老龄观念。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不仅有助于全社会对老年人以及养老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更是对“积极养老”观念的诠释。应当对那些社会参与的经典案例进行表扬,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传播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正面信息,以此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社会环境。此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带动宣传的方式,组织和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目标群体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推动宣传教育的深入人心。这些志愿服务活动既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也推迟了他们从“生产人口”向“被赡养消费型人口”转变的进程,使他们从传统的接受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要完善政策法规,建立激励机制。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他们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依旧充满活力的生命力,是整个社会资源库中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提高政策之间的适用性和协调性,紧密围绕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整合养老、医疗、教育等老龄政策体系。通过细化操作指南,降低参与门槛,为老年人搭建广阔舞台,实现其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双重提升。同时,老年人口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志愿活动是一项涉及老年人、各类机构、政府等多方主体的活动。必须明确老年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并确立其法律地位,尽快推出老年志愿服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将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提供保障,并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此外,这也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消极观念,增强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信心。
要加强组织建设,发展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为了贯彻落实积极老龄化政策,并辅助社区居家养老政策的实施,有必要在社区层面建立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并将其活动项目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以社区和社会组织为平台,建立一个社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依托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和老年协会,成立专门的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制定全面的志愿服务参与计划和服务项目,为有意愿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志愿者提供途径和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又可以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要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加强专业培训。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能帮助老年人更深入地理解并内化志愿精神的自愿性、无私性和公益性。同时,结合老年人的兴趣与能力,建立针对不同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培训,构建分层次、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如医疗护理、心理疏导等。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老年社工队伍,在各类组织中开发设置社工岗位,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照料支持和生活陪伴等多样化、专业化服务。实施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计划,鼓励探索建立为老志愿服务正向激励机制,让老年人在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居)社会工作服务站(点)作用,推动老年社会工作者、为老服务志愿者等联动开展为老服务。组织发动有志愿服务意愿的基层老党员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结对帮扶、定期回访,鼓励支持邻里互助、亲友相助等互助养老模式,推动老年人社会融入。
(作者单位:东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