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张建宝

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体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刻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岗位适应及长远职业生涯发展。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需求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协同机制仍有优化空间,亟须强化专业课教学对职业价值观的系统化塑造。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指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而形成的稳定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其核心通常在于明确工作的意义以及协调职业目标与人生规划的关系。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社会价值的认可程度。例如,建筑学专业学生需理解设计对社会空间秩序的影响,而非仅专注于技术操作。高等教育要促使这种认同从模糊感受转化为理性认知与实践选择,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不同职业回报要素(如薪酬福利、能力成长、工作自主性等)的优先级安排。专业教育应引导学生建立与行业特征匹配的排序原则。高等教育需将职业价值观的界定紧扣专业特性与实践场景,避免脱离实际的概念泛化,从而使学生接受并内化行业基本规则。例如,会计专业对数据真实性的坚守,师范专业对教育公平的践行。这属于专业价值观、专业使命感范畴,需通过日常教学情境反复强化而形成。

职业价值观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影响学生发展路径。一是引导就业选择。高校阶段的价值观养成能帮助学生判断职业岗位与自身特质的契合度,从而降低职场初期适应障碍。例如,重视创新空间的毕业生会主动规避强流程化岗位。二是转化学习动力。高校阶段的价值观养成能促进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有效转化。例如,认识到环保行业社会价值的环境工程学生,会更主动钻研污染治理技术,其专业学习的动力、成效以及实习的主动性、就业的竞争力均会显著提升。三是支撑持续发展。高校阶段的价值观养成能使学生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坚定职业意志,在职业波动期保持稳定性,在职业稳定期保持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例如,医护人员疫情期间高度敬业的坚持度,主要源于专业价值观中的生命敬畏感,而频繁转行者则多存在价值观认知不清、意识薄弱的问题。

审思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计,其对职业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支撑仍有明显不足。专业课程通常将技术能力标准细化为具体教学目标,但职业价值要求常停留于纲领性文件层面。例如,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标注制图规范和计算精度等12项技能指标,却未规定设计伦理相关达标尺度。这种课程目标的偏差直接导致学生将专业学习简化为技术训练,降低了对职业意义认知的深度。在课程内容层面,专业知识传授与行业价值实践的脱节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法律专业在讲授证据规则时主要停留于法条逻辑的解析,缺乏对取证过程中程序正义的实操情境还原,导致学生难以将抽象司法理念转化为职业行为准则。教学案例库也缺少真实的价值冲突场景,使价值观培育成为脱离专业语境的道德说教,形成“两张皮”现象。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如知识考核占据绝对主导),更是加剧了在专业教学中实施价值观培育的困境。目标设定的片面性造成价值认知模糊,内容载体的失效阻断理念内化,评价导向的偏移最终消解行动激励,这些课程要素缺陷形成连锁反应,在整体上制约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专业使命感的塑造。

教育主体对职业价值观的传承需承担实质责任而非形式倡导。教师群体的专业行为是最具效力的价值观载体。例如,临床医学教师进行病例诊断时不回避治疗方案的经济负担与生存质量矛盾,在治疗决策中自然展现生命伦理的衡量过程,该实践比开设独立医德课程更具教育深度;财务管理教师进行审计教学时引导学生直面职业底线、法律底线与个人利益的可能冲突,能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实际工作场景并形成正确判断。遗憾的是,多数专业教师对职业价值议题采取回避态度,将实训操作简化为纯技术流程。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职业价值观培育,应注重将专业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首先,重构课程内容,明确将职业价值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元素。可在专业基础课中加入与核心技能匹配的价值观模块。例如,工程力学课程不仅教授承重计算,同时设置材料选择环节的安全责任分析,通过技术数据关联社会风险认知。其次,教学实施过程应自然呈现职业决策的真实情境。 例如,临床医学教师在示范诊断流程时主动说明检查方案的成本控制与患者权益平衡方法,使价值判断融入技术操作。教学案例必须包含代表性行业案例的价值维度,如法学教材编写侵权行为章节时,补充律师调解中利益平衡的实际操作步骤,用工作场景替代抽象道德要求。第三,课程考核要同步评估价值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技术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技术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实质性融合,杜绝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化。第四,应建立跨职能支撑体系弥合教学断层。 例如,商科课程开发需整合校企资源,在市场营销授课时由企业总监解析真实商业项目中的诚信危机处理案例,就业指导中心同步配套职业选择心理辅导,避免价值观教育被压缩为专业课的附加环节。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职业价值观培育,应注重促进体验式学习的实际应用。体验式学习要求构建真实的价值选择环境,校内实践项目应设定技术目标与价值约束双重条件。例如,环境治理实验要求学生在限定成本内同时达成污染物处理率和居民影响最小化指标,迫使设计过程直面多维度平衡选择。校外实践基地需提供真实的职业伦理挑战场景。例如,师范生在基层学校开展教学实习时必须处理特殊学生融入问题,通过个体辅导方案设计理解教育公平的实践要求。体验式学习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强制反思程序。例如,社工专业学生完成社区服务后提交结构化实践记录,详细描述服务过程中隐私保护与技术效率间的处理方式调整过程;金融行业的实践导师须对实习生针对性地反馈其在客户风险评估报告中应用诚信原则的薄弱之处。这种“任务承载冲突—实践检验选择—反馈校正行为”的闭环机制,能确保价值观从理念转化为职业本能,防止实践教学停留在技术操练层面。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职业价值观培育,应注重加强校企协同合作。校企合作应聚焦价值观的真实实现路径,将行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载体。例如,机械专业引入制造企业提供的质量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作为教学案例,在讲授加工工艺时同步讨论标准执行与成本压力之间的冲突解决方案。行业师资介入必须体现价值导向,如邀请资深会计师在审计课程中展示真实账目核查中的商业机密处理要点,通过审计轨迹还原职业道德的底线把控行为。校企协同合作中,共建长效机制是关键。高校在产学协议中明确要求企业提供学生价值观实践能力评估表并通过合同固化执行标准,实质推进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体化;学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同步设置职业道德要求,把企业真实遇到的责任难题转化为学生实践任务,联合用人单位设计可观察的价值行为评估方法;教师团队应每年对照行业新动态更新教学案例,确保学生在学校接触的责任场景与实际工作一致;企业需主动向学校开放风险决策案例库,让工程师进入课堂展示技术选择过程的道德权衡,配合学校记录实习生的责任行为表现。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这样一个系统整体中,思政引领力既是举旗定向的,也是扎根于其他方面的。高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正是对此的遵循与贯彻,必须理直气壮地强化,决不能片面地、错误地弱化。

【作者系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辅导员专项“学业—择业—事业: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20JDSZ3012)】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