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以基本培训为重要抓手 推动信阳党校系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景晓锋

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

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市、县(区)两级党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力军。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基本培训为重要抓手,推动信阳党校系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构建资源共享、科研共建、人才共育、办学共融的“大党校”发展格局,形成市委党校和县(区)委党校之间互带互促、互补互进的发展态势,培养更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一、把党委办党校合力汇聚起来

一是建议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党校工作。压实各级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兼任党校校长的党委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职尽责,保证时间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坚持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制度,实现教干部、干部教良性循环。选优配强党校领导班子,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二是建议组织部门在资源整合、学员调训、干部交流、师资培养、挂职锻炼、办学质量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科学有效做好事前精准调训、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训用结合;宣传部门在理论宣传、教学科研、智库建设等方面密切配合;编办、人社部门在队伍建设、岗位设置、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方面全力支持;财政、发改、住建等部门应将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在党校校园建设上积极提供帮助,切实解决党校办学中存在的教室、宿舍、食堂、校园、业务经费、教学设备等实际困难。

三是建议市人社局根据党校系统的特点确定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提高全市党校系统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的积极性。建议由市委组织部门牵头,联合市委党校、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党校发展特点、既不同于公务员又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与教学科研、智库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职责目标相适应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为全市党校系统提供政策依据。参照市属高校管理体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党校引进高层次人才。

二、把市委党校作用发挥起来

一是在实施教学业务“六统筹”上发挥牵头作用。坚持“课比天大”理念,市委党校应在“班次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研讨、师资调配、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统筹管理,每年年初定期组织召开全市党校系统教学业务“六统筹”工作会议。积极培育体现党校优势、具有信阳特色、党员干部欢迎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教学模块,供县(区)委党校学习参考或借鉴使用,努力使理论教育更加系统深入、党性教育更加触及灵魂、能力培训更加精准高效。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发挥龙头作用。为加强全市党校系统师资建设,方便县(区)委党校教师评定中级职称,积极协调人社部门尽快恢复“信阳市党校教师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全方位为信阳市各县(区)委党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提供服务和便利。加大对县(区)委党校教师的培训力度,解决县(区)委党校教师进修培训难的问题。根据党校系统的特点确定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提高全市党校系统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党校发展特点的教研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与教学科研、智库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职责目标相适应的党校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为全市党校系统提供政策依据,落实党校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同级国民教育教师有关的各种待遇,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

三是在学术指导上发挥牵头作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要更加注重理论的权威性、语言的规范性、事例的生动性,教学科研要突出党员干部最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发展所需的能力。市委党校要发挥好校学术委员会和“四个中心”的引领作用,做好全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的设计及招标、评审等工作,从学术角度指导党校科研教学的专业设置、调整、发展规划,确保形成拿得出手、派得上用场的成果。

三、把市、县(区)委党校力量整合起来

一是县(区)委党校要积极开设体现地方特色的教学课程,形成各自的亮点和独特的教育培训优势资源。如光山县的司马光油茶园、东岳村、邓颖超祖居、司马光故居、花山寨会议旧址、王大湾会议旧址,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许世友将军故里、田铺大塆,商城县的商城革命历史纪念馆、黄柏山,罗山县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浉河区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南湾水库、出山店水库、鸡公山、信阳毛尖原产地,平桥区的城阳城遗址和郝堂村、新集村等美丽乡村,潢川县的黄湖农场、黄国故城等资源。这些资源应充分利用起来打造现场教学点,开发具有时代价值的相关课程,使党员干部看红色受教育、看绿色长精神、看古色增自信。

二是在发挥各自特色资源的基础上,由市委党校牵头、各县(区)委党校配合,整合全市党校系统的教育培训资源,设置各具特色的“红”“绿”“古”教学课程和现场教学线路。统一规范全市现场教学的准入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充分挖掘、利用信阳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力量,打造顺应潮流、符合需求、各具特色、实用性强的专题课程、精品教学线路和现场教学点,供省内外、市内外培训单位和学员选择。把深入挖掘大别山革命历史,诠释、弘扬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作为全市党校系统的使命任务,与大别山干部学院共同重塑课程体系,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传承大别山红色基因。

四、把市、县(区)委党校平台建立起来

一是坚持人才兴校,建立师资平台。在党校的所有财富中,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工程”,推出一批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访谈教学名师;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健全客座教授制度,选聘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和知名专家教授、专技人才、英模人物、基层先进群体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全市党校系统师资库和课题库,市、县(区)委党校根据培训对象需要,选择使用。

二是坚持质量立校,建立优质课平台。通过基层调研和学员“两带来”材料,系统分析、汇总发现各级党员干部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掌握党员干部的知识欠缺和薄弱环节,找准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的结合点,精心设计教学专题。通过个人备课、教研室试讲和全校集中试讲三级备课制度,推出全市党校系统精品名课。定期举办全市党校系统精品课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推进市、县(区)委党校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升,更好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需要。

三是坚持科研强校,建立科研平台。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咨政进决策”的流程,积极推动全市党校系统教研咨一体化建设。结合党的重大会议精神和党委、政府工作需要,每年发布至少一个重大科研课题,在全市党校系统进行招标,打破市、县(区)委党校界限,联合开展科研协作。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信阳实践,在加快老区振兴、奋力实现“两个更好”上进行方向性、系统性研究,围绕市委高质量发展工作布局进行关键性、实践性研究,形成“政府得其用、社会得其益”的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为信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党校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