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视域下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研究


石宜衡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新时期下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等诸多挑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实践逻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崭新路径。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视域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精准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全面挖掘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根基,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为引领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乡村建设领域的实践深化,也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产业融合:奏响乡村经济“交响曲”

乡村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所在。而现阶段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价值密度较低、与市场对接不紧密等突出问题,且缺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关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科学统筹。因此,要想解决这一困境,应着力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惯性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为指导,坚持融合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在农业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环节运用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推进产业链深化升级,并借助现代技术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推广农产品品牌,真正挖掘乡村经济内生动力,奏响乡村经济“交响曲”。

一方面,可立足乡村资源特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例如,对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的村庄,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业态,逐渐形成“农业+旅游”“农业+康养”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则应大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营销、商贸流通等各环节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直播带货这一新兴商业模式强势崛起,为乡村产业创新提供了崭新渠道。因此,乡村地区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深入分析乡村实情,创造性地开展乡村电商建设行动,培养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开办直播培训班,运用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大力开拓线上市场,让乡村经济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二、文化铸魂:点亮乡村文明“灯光塔”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承载着乡愁记忆和情感认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完善的道德规范、丰厚的人文内涵以及先进的治理智慧,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视域下,乡村地区也应加大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夯实精神根基,既让乡村文化得以创造性地传承下去,也能进一步引领本地居民风尚、对外展示独具特色的乡村魅力,真正点亮乡村文明“灯光塔”。

地方政府可从加强对传统村落、古建筑、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着手,有效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同时,尝试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发挥短视频新型媒体载体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网红打卡点,扩大乡村文化知名度,源源不断地吸引外来游客参观旅行。另外,大力开展“文化下乡”“非遗进校园”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并以活动为媒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引领乡村文化走向大众化,为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社会传递正向价值观,扩大乡村影响力。如此,顺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通,为乡村振兴筑牢了精神根基。

三、生态筑基:绘就乡村绿色“新画卷”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及曾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乡村生态不断遭到破坏,污染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峻。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高度契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指引下,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既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也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项目,完成乡村“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由此绘就乡村绿色“新画卷”。

例如,重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改善耕地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与居住环境。如江西婺源“生态立县”战略,便是生态与发展相得益彰的典范,其通过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打造美丽乡村,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开展“绿色家庭”“生态村庄”评选活动,增强村民生态环保意识,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财政补贴、项目支持,形成激励效应,使本地居民及外来投资者积极投身于生态建设之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我国在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面临着独特的社会矛盾、历史任务与发展环境,而唯有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为指引,将之精准对接、因地制宜地应用于乡村振兴中,方能创造性地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各类复杂问题与矛盾,真正探寻出符合时代特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