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近年来,我市以党建为针,穿引“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群众共治”之线,积极破解权责失衡之困,重塑“筋骨脉络”,以“王”字型架构破题,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探索出一个个“党建强基、治理增效、群众有感”的善治密码。
机制畅通,治理方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在县区层面,党政班子明确分工,协同作战,统筹“抓治理”与“促发展”的双轮驱动;在乡镇(街道),实施“十大模块”管理,整合各项职能,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扁平化运作;在村(社区),通过“一长三员”机制,将8.86万名网格员嵌入1.81万个治理单元,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乡”……机制创新,推动解决了“谁来干、干什么、咋干好”的问题。
治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校准“群众需求”小切口,才能有的放矢。当前,群众需求多元化、矛盾复杂化,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课题,也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答题,我市努力探索以数字赋能,激活基层治理的“智慧基因”。
一方面,以“H”型数字平台为枢纽,打通“上行诉求办理、下行精准指挥、横向热线联动”3条通道,实现“网格发现—村社处置—乡镇协调—县区联动”的闭环管理。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参与治理,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数字平台联动,将疑难问题转至治理平台迅速分拨处置,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让“民声”真正成为“民生”。
上下贯通,执行有力;机制畅通,治理高效。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发挥好机制创新的集成效应。
组建30余支志愿服务队,数百名志愿者活跃在暖心帮扶、环境整治一线,奏响治理“合奏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方面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转变思维模式,从“划桨人”变为“掌舵人”,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集成政务服务、文化赋能等六大模块,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探索打造以“微平台、微行动、微实事、微心愿、微星光”为主题的“共享社区”;尝试制定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精准匹配辖区资源……一个个典型做法,一项项工作机制,成为基层治理的“妙方良策”。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说到底,治理机制的创新,源于人民立场的坚定,得益于群策群力的智慧。“群众希望怎么干,咱就琢磨怎么办”,把服务切实做在群众心坎上,治理才能毫不费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