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传统认知里,小院不过是旅途中一处歇脚地。而在信阳,小院主理人们正在改写这个定义。与非遗技艺“联姻”,与茶文化“共舞”,与农耕文明“对话”……一座座特色院落,正在用创新的融合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开启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跨界之旅”。
清晨,薄雾初散,豫茗茶庄园主理人周向运带着当天第一批游客穿行在茶垄间。山色翠绿掩映着垄垄茶园,亭台水榭布局在林地与池塘间,江南水乡特色尽显。“我们的茶庄园,不是简单的小院,而是一个能够体验茶产业整个链条的生态小院。”周向运介绍,2019年开山之初,茶庄园采用“山、水、林、路、园”综合治理模式。山还是从前的山,水还是从前的水,变的是主理人的运营思路。
沿山路拾级而上,可见完整保留的山体上原有森林植被繁茂,林下种植芍药、苜蓿、麦冬等中草药。上览胜亭,观茶庄园全貌,紧邻山体的茶园里,茶树吐露新芽,茶香四溢。“采茶要掐‘一芽一叶’,这个动作可要温柔一些。”周向运笑着教一名来自湖北的小游客采茶要领。到了下午,这些嫩芽将在庄园的炒茶坊里,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变成地道的信阳毛尖。
与传统茶园不同,豫茗茶庄园打造的是一个完整的“茶文化沉浸式剧场”。游客可以体验从采茶、制茶到品茶的全过程。每年春茶季,总有不少外地游客和周边市民前来,感受采茶乐趣,体验制茶工艺。庄园内寓意不为外事纷扰的“不窥园”,种植有樱桃、五月鲜桃、葡萄、猕猴桃等果树,前来休闲的游客四季有花赏、有果摘。游玩累了,还能品尝到以茶入菜的美味茶餐。
目前,豫茗茶庄园主楼一层的展示厅和品茶室,不仅传承着信阳毛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更将其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为游客带来一场场茶文化盛宴;二至四层的餐饮和住宿设施,无论是古色古香的茶室还是温馨舒适的客房,都为游客提供着完善的休闲体验。
在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穿过稻田小路,推开竹门而入,石桥流水潺潺,三五游客围炉煮茶,茶香氤氲在山水间,好一幅田园画卷。“小院应该‘小而精、小而美’,要有灵性。”有稻山房主理人黎杰,正用一场“跨界实验”,重新定义乡村文旅的可能。
黎杰曾是一名走南闯北的茶艺师。年少时,他带着信阳毛尖闯荡四方,却发现外界对家乡知之甚少。2016年,他回到信阳创办豫茶书院,从茶艺培训的“拓荒者”逐步成为佼佼者。黎杰的梦想不止于此。2021年,乡村振兴的春风吹到小山村,他便将亲戚的老宅改造成有稻山房民宿,让茶文化与小院经济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座仅有11间客房的民宿,将2/3的空间打造成茶席、书吧等公共文化空间。黎杰坚持“民宿不是终点,而是茶文化的起点”——客人可以带着茶具到溪边品茗,参与制茶体验,或在星空下听一场茶文化讲座。这种“茶旅融合”“农旅融合”的模式迅速引爆社交平台。(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