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炜 文/图
当都市人向往“诗意栖居”,信阳用“茶菜水”三昧真火,烹出了独具特色的“小院经济”。2024年,136家“信阳小院”吸引游客2000万人次,带动3万人就业,人均增收2.1万元,不仅成为“新场景、新业态”的典型样本,而且成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新引擎。
信阳,一座被山水浸润的城市,大别山的雄浑与南湾湖的灵秀在此交融,茶香漫溢的浉河岸畔藏着千年的人文脉络。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豫风楚韵,一草一木皆诉说着南北交汇的独特气质。第33届信阳茶文化节前夕,让我们走近浉河区的3位小院主理人,乐见信阳藏不住的小院及其独特的美好。
刘存:山水矿坑间的灵魂栖居
46亩松林,是80后农二代刘存种在故土的诗行。矿坑蓄着天蓝色的心事,山风翻动茶席上未说完的乡愁。
这里,华为智能加持叩开林间秘境,信阳菜的热气与现烤比萨的麦香在飞檐下交织。你可以就着咖啡欣赏松针落进矿坑的慢镜头,或在中式茶点里尝到四时风物晒干的甜。
距离信阳市区半小时车程的松林苑不设边界——茶室是停泊的舟,民宿是打开的扉页。当城市在身后坍缩成虚线,请来此认领:一片用矿坑蓝浆洗过的月光,几缕被炭火烤透的旧时光。
建这座院落,是为圆儿时梦——在家乡辟一方天地,安放漂泊的魂。更愿将信阳的山水矿坑、松涛茶香,酿成你镜头里的诗。来喝茶,来发呆,或只是站着,让风把心事吹成林间的云。
朱威龙:他们都喊我小满
小满耕读书屋,藏在信阳睡仙桥村的青山碧水间,像一幅被时光轻抚的画卷。这里本是一间坍塌的老屋,主理人朱威龙用旧木梁、老陶罐将它唤醒,让阳光和书香在通透的空间里自由流动。
2024年深秋开业后,这里意外成了年轻人的“远方”——有人驱车千里而来,只为在湖畔读本书、喝杯手冲咖啡。最热闹时,一天涌进1500人。“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渴望慢下来,让心灵靠岸。”
二期正在生长,咖啡馆将飘起果木烤面包的香气,山城小酒馆会亮起温暖的灯。“我们想做的,不过是点亮一盏灯,等你来读山、读水、读自己。”
“他们都喊我小满。小满是福,小满即安,小满胜万全。”——愿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尝到这份恰到好处的圆满。
鲁曼:见山见水见己
“见山咖啡”不仅是90后主理人鲁曼精心雕琢的品牌,更是她以草木为笔、以光阴为墨写就的生活诗篇。
在哈萨克族的古老智慧里,“我喜欢你”即是“我清楚地看见你”;希腊哲人亦言“爱是长久的凝视”。这些穿越时空的共鸣,化作她“见山见水见己”的哲思,让每一杯咖啡都成为映照内心的明镜。
当晨雾漫过山脊,咖啡的醇香与松涛共舞。鲁曼相信,真正的相遇始于凝视——“见山咖啡”的木窗前,有人看见晚霞与理想同辉,有人遇见年少时清澈的眼睛。那些被拿铁拉花勾勒的晨昏,终将在心田生长成蓊郁的山水。
“所见皆所愿”,是她留给每位过客的温柔祝祷。当白瓷杯底映出远山的轮廓,愿你我都能在此刻的静观中,触摸到生命最本真的纹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