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的姥姥


杨应才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姥姥离开我们快一年了。那些与她相处的温暖时光,却如同昨天一样清晰,总在眼前浮现。这一年里,对姥姥的思念像潮水一样,时刻在我心间涌动,每一幕都饱含着我对姥姥深切的眷恋与无尽的思念。

姥姥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出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年代,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她没上过一天学,是在贫穷与饥饿的阴影下长大的。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她始终勤劳俭朴、乐观坚强、知恩图报,用一生的爱为我们筑起温暖的港湾。

小时候家里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缺米少油少菜是常有的事。但姥姥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每次有好吃的鸡蛋、糖果或者水果,她都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就盼着我来。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岁月里,姥姥的偏爱,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的童年。

上初中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家里实在拮据,我经常从家里带咸菜就着米饭吃,在学校里总是吃不饱。姥姥心疼我,想尽办法给我留些肉,改善我的生活。那个年代家里没有冰箱,肉类很难保存,她就把肉腌好,装入瓦罐,再深埋在院子的角落。每次我去看她,她就会小心翼翼地把瓦罐挖出来,把节省下来的肉,炒给我吃。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姥姥坐在一旁,心疼得直掉眼泪。那埋在土里的瓦罐肉,满满的都是姥姥对我的爱,成为我一生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

都说隔代亲,姥姥看外孙——越看越亲,这话一点不假。姥姥对我这个唯一的外孙疼爱有加,对我的儿子,她的曾外孙更是宠爱到了骨子里。在我的孩子还没出生时,她就整天琢磨着为孩子起名字。她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以后老大叫金阳、老二叫向阳,希望他们像阳光一样灿烂,充满希望。每次见到曾外孙,姥姥眼中总是闪烁着慈爱的光芒,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来,让我看看又长高了没有?”就像当年对我一样,她会把悄悄藏了很久的好吃的,都拿出来分给孩子们。有时候那些吃的都过了保质期,可孩子们依然开心地接过,因为那里面满满装着的都是爱!

姥姥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2002年夏天,年近古稀的她患上了胆总管结石,在县人民医院做了手术。手术不太成功,医生让我们做好最坏的打算。三伏天里,酷热难耐,在医院没有空调的艰苦条件下,姥姥卧床整整一个月,与病痛顽强抗争,凭着惊人的毅力挺了过来。姥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深深鼓舞着我们晚辈每一个人。

姥姥总是对生活充满期待,她始终坚信苦日子总会过去,幸福终会到来。我上学时,她盼我能考上大学,摆脱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大学毕业时,她盼我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考上公务员时,她高兴地说,外孙终于捧上了公家饭碗;我工作后,她盼我早日成家,因为家里穷,她担心我找不到对象,更怕付不起高昂的彩礼钱;成家后,她盼着能早日见到曾外孙;有了曾外孙,她又盼着他们能早日考上大学……姥姥期待的这一切,都一一实现了!她的乐观、自信和不认命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自信和勇气!

姥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生前,只要身体允许,她每年都会来城里一趟,去看望老姊妹。她们围坐在一起,回忆着那些艰难困苦、缺衣少食的岁月,回忆着彼此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点点滴滴。姥姥常说:“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容易。但大家心里都想着对方,互相帮衬、互相鼓励,这才挺了过来。”亲戚间挑着扁担一天来回几十公里,只为送一筐菜、一捆柴的情谊,姥姥一直铭记于心。姥姥的善良和感恩,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教会我珍惜身边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

姥姥一生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钱来给我们买吃的、穿的。她经常去捡些破烂换钱,悄悄攒起来,就怕给儿孙们增添负担。夏天为了省电,连电扇都舍不得用,一把破蒲扇,用布条裹着边用了好几年。给她买的新衣服,只有走亲戚的时候她才舍得穿。每次看到她如此俭朴的生活,我都会劝她:“都什么年代了,该花钱就花,该享享福了。”她却总是说:“省着点、省着点,能用就行,吃饱穿暖就够了。”姥姥的节俭,让我懂得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让我更加明白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教会了我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今,姥姥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曾经,她的怀抱是我最温暖的港湾;她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照亮我成长的每一个角落。她用无私的爱陪伴我成长,教会我坚强面对生活的风雨,乐观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出、感恩生命中的每一点善意、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美好。

又是一年清明到,遥寄相思忆故人!谨以此文,缅怀我的姥姥。祈愿她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病痛的折磨,只有无尽的安宁与幸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