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两会专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市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民生持续改善

□本报记者 张方志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是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幸福感的主要途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5年的民生持续提升改善制定了主要目标。其中,办好优质教育、守护人民健康、强化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力打造大别山区域教育中心,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一体推动基础教育树品牌、职业教育起高峰、高等教育强实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成果正惠及更多老区人民。

由于存在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设施落后、经济欠发达等客观因素,我市部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公平性有所欠缺。

市政协委员梅燕说:“要加强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强化乡村学校师资力量,通过继续推进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采取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等方式,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是托起人民群众稳稳幸福的重要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守护人民健康作为深入推进品质生活引领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用防未病、保健康来减少资源浪费;关注低龄老人、高知老人、健康老人的心理、精神文化需求,及早布局银发经济中的养老产业新业态。”市人大代表、光山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扬建议。

“健全工作机制,方便群众就医,推动门诊报销,确保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平稳运行。”市人大代表徐心维建议。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投入,加强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建立动态价格调整机制,有序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相对稳定DIP点值;进一步完善医保转诊政策,规范参保患者的转诊。”市政协委员易浩宇建议。

我市近年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加快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市人大代表张峰认为,目前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刚起步,养老服务城乡发展不协调、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市人大应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出台《信阳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成立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统筹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市人大代表、浉河区委书记赵军华认为,应继续探索实施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和平台经济发展模式,整合社区数字化养老服务平台,嵌入餐饮、医疗、护理等产业,实现预约上门和点对点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享受基本生活服务,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