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寂寞的夏日


赵思芳

夏日是生命最旺盛的季节。大自然情不自禁地拉开了绿色帷幕,映入眼帘的是绿的山、绿的水、绿的草、绿的庄稼。麦子从上一年的白露开始播种,到次年的小满扬花灌浆,已经走过了春夏秋冬四季,整整一个生命的轮回。

动物和植物都迸发出火一样的热情,大地挥发着浑身的热量,小河汗水津津,扯开嗓子歌唱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夏天把场面铺得十分讲究、宏大、气派,天上的云不停地变幻着图形,大地上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果树、村舍、庄稼,该生长的尽情生长,该成熟的使劲成熟。雨常常下在夜间,白天热风吹拂,晴空万里,乡村处处散发着万物生长的气息。

吃了一春青草的牛比冬天健壮了,蹄子踩在路上发出噔噔的声响,尾巴左右甩打着吸血的牛虻;年头买的小猪崽子已经长开了条,冬天凌乱的毛变短了、长顺了,贪婪地在水渠边上啃着纯天然的青草;野百合、芍药不失时机地开了,丰富着乡村火热的生活,给张扬的夏天一个火热的拥抱。

农人在土地上挥洒笔墨,庄稼是他们饱蘸了情感、花费了心血、浸透了汗水写成的作品,小麦、玉米是章回小说,黄豆、洋芋是在场主义散文,黄瓜、西红柿是自由体诗歌,韭菜、蒜苗是原生态歌词……朴实中蕴含着大美,字里行间散发着泥土的馨香。

桃花源式的乡村是电影胶片的回放,美丽的田园是作家放飞的梦想、是世人海阔天空的梦想,真正的劳作与想象无关。山里的坡地土薄、贫瘠、瘦弱,你咋侍弄,也刨不出金蛋银蛋。种庄稼在人,成庄稼在天。无论你种子选得如何优良、地耕得如何精细、肥施得如何饱满,如果麦子到了成熟的季节,天不作美,连续几场雨就会让到嘴边的面条变成声声叹息,一年的希望化成泡影。就像菜园子瓜架上盛开的黄花,看着美丽动人,一凋谢就变成明日黄花,总让人空欢喜一场。

土地和人也是一种缘分: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在过去是天经地义。工人离不开工厂,农民离不开土地。与土地一起,村民的身份就是农民;离开了土地,村民的身份就变成农民工。

刚包产到户的时候,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侍弄土地就像养育儿孙一样,全身心投入其中,把心血、希望寄托在土地上。土地是懂感情的,谁对它好,它就给谁以丰厚的回报。风调雨顺的年成,农民的稻囤、麻袋装满了粮食,品尝了收获的喜悦。那时候,农人和土地的关系非常亲切,土地离不开人,人依恋土地,就像一对恩爱夫妻,相濡以沫,坦诚相待。

土地的心是实的,人的心是活的,土地不嫌弃人,人却会嫌弃土地。吃饱肚子的农人,开始有了新的思考。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原来的人,但思想已经不是原来的思想了。他们向往小康富裕的生活,贫瘠的土地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

地撂荒了,地孤独了,地寂寞了。寂寞的土地不长庄稼,长出了野草和灌木,长出了无尽的哀愁。依然是热烈的盛夏,依然是麦子扬花的小满,但翻过半架山,走过几道梁,看不见一片一片翻滚的麦浪,瞅不着在田里劳作的身影,山鸡在草丛中觅食,黄蜂在荒草中乱飞。农人与土地的感情被打工赚来的钞票遮蔽,零星的庄稼被茂盛的蒿草包围。粮食贱了,野菜贵了,价值、价格让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人辨不清东南西北,野菜,曾经上不了台面的东西,现在成了有钱人口里的佳肴,吃腻了山珍海味,想品尝新鲜的野味。

山鸡不明白玉米苗儿咋变成竹笋尖儿,麻雀不明白小麦穗咋变成水蒿叶儿。村里的留守老人不明白外面有啥西洋景,比土地还吸引人,把年轻人的魂儿勾走了。

寂寞的夏日,在乡村小路上徘徊,在庄稼地里寻觅。荒芜的土地,在装满心事的风中呻吟、低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