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遍插青秧人倍忙


周传奇

农忙时节,行走于豫南田间地头,目之所及,要么是联合收割机在抢天夺时收割小麦,要么是水稻插秧机正紧锣密鼓地犁田插秧的繁忙景象。置身其中,凝眸静思,忽而想起小时候起早贪黑的插秧往事,心底泛起层层涟漪。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那时,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相当大,家家户户最缺的就是劳力。每当此时,“放忙假”的小伙伴们跟着大人忙前忙后,已成为乡间农事的习俗。麦上场,快插秧。乡亲们为尽早腾出麦田插秧,像打仗似的,争分夺秒,白天黑夜连轴转。往往是刚放镰刀,又去挑秧;刚出麦田,又去稻田;不是拔苗,就是插秧;不是耙田,就是送水。连着田间的小路上,来回挑担运秧苗;白茫茫的水田里,男女老少插秧忙……大伙儿聊着天、哼着曲、干着活,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生动美妙的繁忙景象。由此想到布袋和尚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冲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也许你会觉得插秧富有禅意,如此惬意美好!其实,真正插过秧的人,或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插秧这活并不简单还挺累人的。

那时,天没大亮,男人们负责犁田、施肥、扯秧、挑秧、插秧,女人们做饭、插秧,而小孩们学着干送饭、送水、放牛等琐碎杂事。秧苗从育苗田拔起,捆成一撮撮秧把,大人用扁担挑到耕好的水田边,用力甩到大田各处,方便插秧取苗。第一次插秧时,我挽起裤腿,光脚下田,踩在软绵绵的泥泞里,像个吸盘似的陷了下去,心生恐慌。幸好身旁的四哥帮扶我,这才给拉了出来。期间,还有水上的蚊子和让人害怕的蚂蟥。蚂蟥柔软细短,波浪一样在水田里游弋,趁人不注意叮在小腿上,一个劲地吸血。等你感觉腿上有点痒时,一摸软乎乎、滑溜溜、鼓胀胀的,那一定是蚂蟥在作怪。那时胆小的我吓得又喊又叫,往往是身旁的大人边笑边拍掉蚂蟥。被蚂蟥叮咬过的地方血流不止,得好几天才能完全愈合。即便如此,秧还得继续插。

跟在大人身后,见样学样。挪开双腿,弓身拾起身后的秧把,解开草绳,右手拿捏从左手分拣出的秧苗,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秧苗根部插入烂泥中。烈日炎炎,上晒下蒸,即使戴着草帽,脸也晒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颊不住地往下淌,背后也有灼痛之感,加之弯腰低头,时间一长,腰酸背痛,实在难受。于是,人不得不弯了直、直了弯,强打起精神,一趟又一趟地栽插。回头远望自己插过的秧苗,不是插得深,就是插得浅;有的间距大,有的间距小,歪歪扭扭、高低不一,像蛇爬一样,难看极了!后来得到大人们手把手帮带,熟能生巧,也能轻松自如地手插一条线,连连得到大人们的夸奖。每当此时,父亲恩准我“上岸”休息。我索性躺在田埂上,或树荫下纳凉、喝水,看到一行行笔直的秧苗,那种“痛并舒畅”的滋味,是没干过农活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每当秧田插完后,家人们围坐在树荫下,品尝着奶奶送来的美味小吃。望着那一片充满“生命绿”的秧田,时而白鹭掠过,株株青秧在夏风的吹拂下,微微摆动着舞姿,大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伴随着田间特有的清香,觉得自己瞬间长大了,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眼下,农业机械代替了人工劳力,科技种田让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再也看不到昔日那种插秧忙碌的景象。但插秧的情怀铭记在心,它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财富,更是我心灵深处永恒的乡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