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诺60年》背后的故事


韩强毛

2022年9月中旬,我陪同国家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杨庆堂和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卢长健组织的联合调研组,到新县调研红色资源保护情况。共进午餐时,新县县委书记夏明夫讲了张爱华为了先辈的一句嘱托,持之以恒守护“红军洞”的先进事迹,令我印象深刻。

2023年“七一”前夕,我作为信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副会长,同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龚炳熹及有关人员,到郭家河乡调研利用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的情况。郭家河乡党委书记徐皓杰介绍了红色旅游与当地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等融合一起,有力地带动了民宿、餐饮、文创等行业的蓬勃发展的情况后,又着重讲了张爱华执着守护“红军洞”,保护革命遗址和发挥红色景点作用的先进事迹。

为此,我们慕名去了张爱华家,看望了这位82岁的老人。张爱华干瘦、矮小,体重不足45公斤,看上去就是一位普通的老年妇女,引起人们注意的只是一种精神。当年老红军刘名榜的一句嘱托,当时年仅23岁的张爱华的一句承诺,从那以后,她用纤弱的身躯,数不尽的付出,使“红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然而,这却花去了张爱华半个多世纪的绝大部分精力和美好时光。从风华正茂到满头白发,呵护精神火种,传承红色基因,甘愿付出,无私奉献,令人动容。

革命文物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也是最鲜活的教材。因此,保护革命文物,人人有责,应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在这方面张爱华无疑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从那以后,我又先后三次到新县实地采访张爱华夫妇和相关人员,写了题为《一诺60年》的报告文学,是想通过文学的力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愿人们都能像张爱华那样,敬畏先辈英烈,自觉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稿子在2024年《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第1期刊发后,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原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点评:“这个题材包含的精神内容和主题故事都很好。红军战士的行动及遗迹是他们信仰追求、艰难奋斗的证明,其中蕴含着非常伟大崇高的革命精神内容!张爱华、潘国章夫妇半个多世纪守护“红军洞”,就是对红军精神信仰和初心的守护。作品既很真实生动地写了他们坚定的精神信仰认同,也表达了他们为守护所经历的曲折艰辛过程。特别是与开发商寻求利益,企图采石的坚定斗争和设法搜集整理革命遗物,最后建成革命遗址保护地等内容,都很真实,质朴动人。一个选择,一个行动,一个承诺,一坚持就这么长时间,这是生命的承诺,是对红军初心与理想精神的忠诚……”

《中国老区网》《大地菲芳》《今日头条》和《顶端新闻》等多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信阳日报》百花园文学副刊也进行了连载。更多的人知道了张爱华的先进事迹。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