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心在秦汉


——光州印人唐咏声

墨白

2016年4月下旬,余赴信阳出席“潢川籍现代作家、翻译家王实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并做题为《现代文学中的王实味》的发言。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余结识了篆刻家唐咏声先生。也是巧合,又过十天,余因主持“信阳美丽乡村微电影节”剧本创作,和张锐强、田君、李乃庆、八月天、江媛一帮作家又赴潢川时,再次和咏声相聚。不同的是,这次咏声送余一枚《墨白》朱文印章。后来想想,余当时并不识这枚印章的真面目,只是打内心里喜爱,随时带在身边。后来给朋友赠书时,余多用这枚私印。

近几年,因了《鸡公山文化》的缘故,我们年年请咏声上山参加“鸡公山万国文化研究会年会”,相面稠了,逐渐成了真心朋友。在今年10月中旬刚过去的年会上,我们请咏声做了题为《豫南印话》的演讲。

咏声从安阳殷墟一带出土的殷商时期的三枚铜印和齐国陶片讲起,接下来是从凭证、信物到保密讲古代印章的作用;从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讲到春秋时期黄国器物《叔单鼎》《黄夫人壶》上的铭文;从蛙型、浅浮雕动物的印钮论证从信阳出土的东周时期的玺印《弋阳邦栗玺》和战国时贵族的配印《王之名士》;从秦朝年间杨姓贵族的私印《杨潢》到汉时的《假司马印》;从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间在新蔡、平舆陆续出土的战国至秦汉间以《弋阳国丞》《新息长印》《固始侯相》等为代表的封泥。讲到这儿,咏声似乎有些动情,他说,从这批封泥看,秦汉时印章的制作已十分的精美,而且使用频繁。

随后,咏声又从唐宋官印讲到元朝初期赵孟頫的《印史》;从元代花押印、朱文印到第一位运用石料篆刻的书法家王冕;从明清流派印的鼻祖文彭到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从清末篆刻巨擘赵之谦到民初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从2008年奥运会会标到成都杜甫草堂里的“印道·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又从信阳的文创产品讲到他创作的《青分楚豫气压嵩衡》等与鸡公山相关的系列篆刻作品,真是一部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简史。从中,可见咏声学养之深厚。咏声说:“古玺印不但为元朱文印人、明清流派所用,之与当代印坛,也影响巨大。”由此,可见咏声篆刻艺术之源泉。

咏声的演讲听得余如痴如醉。虽然余喜爱篆刻,也有一些浅显的阅读,去过几次安阳文字博物馆,每次到杭州,西泠印社也是必去之处,但之于篆刻,余是门外汉。这次通过咏声的演讲,特别是印章的使用从封泥到纸张的分野,着实给余补了一课。在日常生活里,咏声时常读古印,并“多有不安”。这因阅读而引起的“不安”,意味深远。余能感受到,中国古老的篆刻艺术传统,已融化在咏声的血液里。

在治印之余,咏声常习书,上从汉隶出发,下至清时的伊秉绶与赵之谦,这影响了咏声治印的风格。所以篆刻家许雄志说,咏声的篆刻“可感受到诸多隶书意趣”。咏声治印,多以战国时期的三晋小玺与明清流派印风格的微小古玺印行世,他初赠余的《墨白》,就是一方三晋玺的小品。书法、篆刻家李刚田称赞咏声的篆刻作品“雅”,书法、篆刻家魏广君说咏声的印风“心细且刀冽:心细者气厚,刀冽者情真”。篆刻家周斌认为咏声有“古典情结”,叶康宁教授说咏声的篆刻作品“静谧而婉约”,书法家冯岽智称咏声的刀法“内敛而精准”。这就有些意思了。上述诸位方家各自其说,可见咏声的篆刻艺术之丰富。

咏声说,古人玺小而精劲,章法有正气。清人用刀有余,今人少得也。因此,咏声在治印时力求章刀二法。咏声治印用石也有讲究,虽然偶有寿山石、芙蓉石,以及本地的光州浮光山石,但他治印多用青田石。这次咏声上山,又赠送余一枚《墨白藏书》朱文印,就是青田石料,这让余喜出望外。在鸡公山秋日的暖阳里,余再三品赏,从边栏到边款,一笔一刀,处处用心,是刀笔与印文的契合。在篆刻创作中,咏声摆脱藩篱禁锢,把思索安放到篆刻作品里,其行为已到了浙派印风的代表人物丁敬“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如岭上云”的境界。

每次见到咏声,看着他对你微笑,都会产生上去拥抱他的冲动。出生于甲辰年的咏声,要在他一个甲子的人生年岁时再版《唐咏声篆刻选》,并吩咐余在前面写一些话。这对于余来说,无疑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但当时余竟然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下来,这就是咏声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因为,咏声治印多是出于对供养他的故土的热爱,阅读其中,你会感受到,集中入选的每一方印,都浸润着咏声的心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