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回望大苏山


张静翔

日逢良辰,顺颂时宜。距光山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大苏山,总是满怀深情,与你相见。

山中何所有?在近2800公顷的国家森林公园一隅,翻开厚重的千年史册,可见苏轼1080年南下,途经光山,慕名游览大苏山时写下的《游净居寺诗并序》,摩崖石刻上一处处交叠的印记,记录着他与大苏山的缘分和生动故事,这不仅是大苏山的文化符号,也成全了无数人心中的悠然“南山”。

这是苏轼念念不忘的大苏山,峰林静立,万木争荣,湖山相映,岸芷汀兰,茶香四溢,沁人心扉,山顶紫云如华盖,山下村庄和美宜居。

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10月的大苏山,读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便懂苏轼的“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风雅清秋,纯粹本真。原来,无论终南山还是大苏山,苏轼与王维都可以相聚在这样的“空山”,他们在这样的山居中,感受自然美、人格美,理想的社会之美。

一千多年以前的秋天,也是这样的风、这样的云、这样的蓝天、这样的色彩。唐柏苍翠、银杏金黄、禅茶烟波,这是一座自然洁净的山,是王摩诘语境里的“空山”,是苏东坡惦之念之的“家山”。因为空,所以能容纳更广阔的东西;因为家,所以成为心灵归宿的期许,也成了我们精神象征般的存在。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谷”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种精神境界。《道德经》讲:“旷兮其若谷”“中虚故曰谷”,它不在意旁人眼中的高大伟岸,只安静地蓄积营养、滋养万物。往昔,苏轼在谷口依依东望,那是一介纯良书生,一个忠君爱国的志士在羁旅生涯中对“家山”的依依不舍与牵挂。

如今,钟声响起,激荡人心。山南种茶,山北制茶,从清代茶园到蓝天茶叶加工厂,人们世代与茶为伴,以茶为业,以茶谋生,以茶致富。万亩茶园年产干茶400多吨,产值近2亿元,茶农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茶产业做大做强,“龙头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繁荣发展,茶旅融合在人们惊叹的目光中闪烁辉煌。

茶韵悠悠,钟声悠悠,这钟声自亘古而来,如此激扬,如此浩荡,仿佛所有人不由自主地受到感召,以相同的频率并肩前行。文产特派员项目发挥自身“沉浸式”与“参与式”的特性,让“遇见真宗”“东坡宋宴”穿越千年迸发新生机,山野拾趣,品茶赏瓷,以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与呈现的新模式,在月圆时节与人们重逢,这便是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积极意义,也是如今的我们,向大苏山千年梦想不息的致敬与传承。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苏轼岁晚将归的大苏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

当你作为游人,来这里观光览胜、访古探幽,不经意遇见这风烟俱净、云雾升腾、竹染茶色、汲泉煮茗,继而在晨钟暮鼓的韵章中,在茶圣陆羽的光州上品“淮南茶”中,一脚从摩天大楼踏入了唐诗宋词,恍惚、惊讶、感动,它改变的不只是审美,也是时代的眼光。

有人耽于想象,而有人正在奋力将梦想变成现实,正是这些努力,让千年以前的璀璨之光可以无视岁月的消磨,至今仍耀眼。2022年7月,光山以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全国首倡试点的崭新姿态迎接了每一双憧憬光山、渴望亲近光山的眼睛。

一方角落,染上了一种气韵,便安放了一种生活。坐落在大苏山以东约500米的“净居茶隐”,是光山县引进的首批文产特派员项目之一——成皿居特色民宿项目,集烧窑、茶道、器道、美学体验、民俗体验、生态露营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综合体,每年可带来约10万人次的客流和千万元的营收,以“禅——茶——瓷”三者融合兴起的东方生活美学,成全了人们可遇不可求的集体梦想。而这仅仅是光山在盘活文旅项目,迅速激活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如今,“数字游民”基地、洛阳卡卡文化传媒、余粮乡创等众多文产特派员项目已扎根在273平方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区,让人才与乡村联在一起,先行先试。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即便这是你第一次抵达,那种似曾相识的快乐与幸福,仍会在心底悄然升华,那是天地、山水、万物、空间、器物的主题与共,链接出彼此的某种久违的共鸣。

你在山中,山中有你。且以喜乐、且以永日。美好生活,正如此。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