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明
我老家冯家庄是新中国成立前信阳西部的一个重镇,始建于公元962年,距今已逾千年。据信阳志记载,宋代冯茂将军荣归故里,在此建房,进而发展为集镇,就以其姓氏取名冯家庄,时称西大集。集镇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小块盆地里,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以小镇为原点,东走40华里到信阳州府;南经武胜关下汉口;西经黄龙寺,过新店去湖北浆溪店;北经游河过淮河往长台关和明港。先民赶集、经商、外出谋生,将小镇打造成补充粮草的中转站和重要商品集散地。
小镇还是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年,信阳县冯王区办公机关设在这里,所辖区域为今天董家河镇和浉河港镇的大部分地域;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中共豫南革命委员会驻地。1949年4月初,信阳解放,国民党末任乡长唐立瑜携眷南逃,冯家庄又回到人民手中。小镇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北街有一座戏楼,常年演戏。除京剧、豫剧、黄梅戏外,还有曲子、花鼓戏。农历单日是赶集日,逢集设有说大鼓书和玩杂耍的场子。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传统节目。灯会的节目有玩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摇旱船、猜灯谜等。北街的东侧有一条胡同,胡同里有观音阁、佛堂和佛塑像,常年香火不断。街北头是文昌宫小学,设4个班级,学生只需交少量书本费即可上学。解放初期,这里还办起了夜校扫盲班。
如果说小镇是冯家庄耀眼的明星的话,小镇东4华里的仝家大庙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二者交相辉映,共同点亮信阳西部星空。寺庙为当地富豪仝氏所建。前后殿堂数十间,僧侣近百人,香火极盛,是信阳西部最大的庙宇。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1939年春,日军占领冯家庄后,在庙里设据点,筑炮台,寺庙被毁。日寇投降后,当地群众呼吁重建仝家大庙,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1954年秋,南湾水库开始蓄水,蓄水后的大庙旧址三面环水,酷似半岛,山体陡峭,视野开阔。上面长满青草,是牧放牛羊、近身领略南湖风光的好去处,我少年时的寒暑假都是在那里度过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每年夏季部队都在上面进行武装泅渡训练,我和小伙伴儿们常跑上去凑热闹。部队训练一结束,我们就冲上去“摆兵布阵”……整个夏季,乐此不疲,好不快乐!我的尚武意识正是那时启蒙的。
1953年冯家庄库区开始拆迁,居民大多迁至董家河和浉河港两乡,少数徙迁外乡外县,现在董家河街(时称板栗园)上的老住户都来自冯家庄。迁移后的冯家庄连同它的千年繁华一起沉入浩瀚的历史长河中。1962年信阳大旱,南湾湖干涸见底,许多移民闻讯,专程回来目睹冯家庄久别的真容,有的老人临别时抓一把泥土带回……
凭口口相传,多年来,我思乡的梦一直定格于熙熙攘攘的冯家庄小镇和人头攒动的仝家大庙……冯家庄已经是我挥之不去的地域文化符号。为释乡愁,不久前我再次登上仝家大庙顶端,庙址早已被几垄茶树覆盖,遗迹荡然无存,南湾湖依然烟波浩渺……此时此刻,陈伯玉的“幽台”之情油然而生!酸楚入喉,怅然成咏。
仝家大庙
暮鼓晨钟远逝音,
庙碑香鼎没黄尘。
南湖那畔毛茶树,
独守荒丘送晓昏。
冯家庄
将军故里筑厅房,
小巷云集成大庄。
千古繁华霎时净,
红尘碧海叹无常。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