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玲(泠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息县西街一个小小的画书(小人书)地摊上,经常能看到一个瘦小的小女孩,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翻看着小小的画书——那时的我,还不认识字。
从听到哥哥姐姐拿着书本朗朗诵读时,文字在我的眼中,就是神奇的。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学习,一个个字的组合,一段段话的组成,那就是精灵的游戏啊!
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对文字、对文学,我的心中充满了神圣感。有时,不免也会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什么时候我也能用一个个文字组成自己的文章呢?于是,即将上小学二年级时的那个夏天,我用笨拙的小手写出了人生第一篇作文——《我的老师》。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欣喜若狂啊,至今想起犹有些热泪盈眶。
由于家贫,父母没有上过学,更不知道什么是古诗词,所以我在小学五年级时,才在老师的引领下接触到了古诗词,当时的感觉是新奇——文字还能这么组合啊!诗中有景,景中蕴情,太奇妙了!从此,古诗词为我推开了一扇更加绚丽的大门。也是从那以后,我每每写作文,都会在文章后面写上几句所谓的只是押韵而不讲平仄的“古诗”,让老师倍加欣赏。于是,在小学五年级时我就开始了发表文章的小小文学之路。记得我的第一笔稿费是一块二,虽然只是少少的一块二,可是对当时贫困的家庭来说,甚至是一个星期的口粮,所以,被父母给“征用”了。
从初中到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使我“收敛”了许多,只能在每星期一篇的作文里纾解一下对文学的渴望,期间还获得了“全县作文竞赛特等奖”。当时同手同脚领奖的窘态,至今想起还让我忍俊不禁。临近毕业,在老师的要求下,我无偿地把作文本给了学校,让学校油印成册,给学弟学妹们借鉴。
大学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更多的是自主时间,如鱼得水的我,徜徉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导致了一向视力极好的我戴上了丑丑的眼镜,可是学习的效果却是无可比拟的,那就是对文学更加敬畏、更加虔诚。
1999年,我尝试着把自认为比较好的几首小诗投寄了出去,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迎来了样稿,真的让我欣喜若狂,也因此一发不可收,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了百十首诗歌。2009年在首届“唱响信阳”诗歌大赛中,获得殊荣——信阳地区十首配乐诗朗诵之一;2011年《小女儿》获得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
2012年,我最敬爱的老父亲病逝了,他在我的人生中是大树,更是大山,四十多岁的我之所以还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老父亲功不可没。老父亲的辞世对我来说是一个重重的打击,以至于以后的几年都无法从悲痛中走出。容颜的苍老和心境的悲苦,让我犹如老妪,这使我的先生怜惜不已,他不得不采取了另一种方式让我振作——写小说,把所有的感情投入小说中!
2016年初夏,在先生的鼓励下,我敲起了键盘。我深知自己的状态,也想走出来,所以要求自己以一种轻快的语言写作,并且写的还是玄幻小说。半年时间,写出了我人生第一部小说——《凤起兮》(团结出版社出版),二十七万多字。
2017年,为纪念刘邓大军渡淮七十周年,息县文联举办了一次采风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一再为热血的息县人民为了帮助人民子弟兵顺利渡过淮河,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目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而感人至深的赞歌所感动。于是,满怀激情写下了中篇小说《向导》(在《信阳周刊》连载了近两个月)。
期间,为了尝试网络小说,在纵横中文网发表了两部网络小说:《岁月从不败美人》《凤凰和梧桐树的传说》。
2018年底,接到县政府通知,写明朝末年的吏部尚书——息县人的骄傲李若星。李若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廉政官员,他出生于一个武举之家,二十四岁就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直至在抗清的战斗中离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抗击流寇中,他带领息县人民发起了“息县保卫战”,在周边城市陷落下,息县得以保全;他是第一个弹劾魏忠贤的大臣,清正廉洁之风带给明末昏暗的官场一股清流;明末清军入关,他以七十多岁高龄奋起反抗,顽强地坚持到身殒……
大型历史小说《李若星》现已完成。
如今的我已虚度半百,对文学的景仰和追求,贯穿了我的每一个日子,可以说是文学在伴着我成长。从事文学创作是我的梦想,更是我生存的价值所在。我愿以此生的努力,造一艘文学的乘风破浪之舟,为梦想奋斗终生,直到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