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孝楠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当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宋代名士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阅读是亲历文字后的玩味、思考,是赏析过后的思想升华和洗涤。学会阅读、善于读书,应当具备三种能力:选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话用在阅读的选择上也是非常贴切的。我们把读书看成交朋友,与不同的书为友,益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读一些内容虚幻的书籍,这就好比架构了一个空中楼阁,久而久之它会使我们沉迷于幻想,误导我们的价值观,有碍于我们脚踏实地学习工作。选择读一些优秀的书籍,它会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也能让我们明辨是非,修身养性,道德高尚。实践证明,在阅读时应当学会选择,拥有明辨是非的思维,洞察利害的眼光。什么样的书需要精读,什么样的书需要深读,什么样的书只需浅读,什么样的书最好不去读。提高选择的能力,除和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精神品质密不可分之外,还需积极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自觉端正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品读一本好书,我们还需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其中。书中的道理,文字里的精华,很少会似漂在水面的浮萍,断然不会让读者简简单单地一目了然。这好比我们看风景,随处可见,近在眼前的景色并不能称之为风景,充其量只能概括为景物。而景物处处可见,并无新奇之感,这也正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道理。我们要想看到奇美的景色,不可或缺地要去翻山越岭,几番周折过后,我们登上名山大川,放眼望去:云海淼淼、山林葳蕤、沧海桑田、气象万千,天下美景尽收眼底。孔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读书亦如是,看风景途中付出的不易和各种磨砺,用在读书上说就是思考的过程。我们读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带着思考去读。思考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我们在读书时要具备这种能力,让眼光看远,把思想扎深,与作者融为一体,与书本合二为一。吃透书本里的知识,读出字里行间的精髓,才能领略书中真正的“风景”。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意就是要求读者善于质疑。诚然,书是我们人类专有的精神财富,很多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把书籍作为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严重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误人子弟,贻害无穷。对于书本里的知识我们要学会质疑,辩证地去看待。三国时期马谡坚守古兵书“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背水一战,结果丢盔弃甲、损兵折将,自己也是身首异处。
无独有偶,类似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胜枚举。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书籍,要有质疑的精神,质疑能充分调动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有千法贵在得法。
只有当我们真正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才可以真正迈进阅读的大门。
阅读能提升人的能力,善于阅读更是一种能力。步入21世纪知识的时代,我们更当用科学的方法和饱满的热情多读书、读好书,自觉用书本里的知识武装自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