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奎楼晚照


朱德顺

雄郡通南记,巍楼接上台。

轩窗华景集,城郭夕阳开。

烟细鬓初结,霞明倚半裁。

凭高恣游骋,钟鼓未须催。

——清·张钺

奎楼即魁星楼,是封建社会祭祀文曲君神的场所,以奉祀文运兴衰之神,祈祷振兴一方文风。清乾隆四年(1739年),信阳郡守朱汝琳在信阳城墙四门上“重建谯楼”又添“奎楼”。奎楼建在镇远门(南门)至望京门(东门)之间的东南城墙上(今清真街和古八步桥结合处)。奎楼之下即是亭阁式建筑“义阳书院”(今胜利路书院胡同)。

信阳奎楼有两座,一座在信阳城南关外关帝庙旁,即今建设东路电业大厦西,是座门洞式建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上有五间殿堂,坐西朝东,建于通衢之上。楼内供奉身披红袍,左手执黄卷,右手执朱笔,作点状元状的魁星塑像,故而又称“魁星楼”。是文人学士祈求功名、商贾百姓占卜吉凶的一座道观。另一座位于南关城墙东南角上,即今胜利路信阳市七中操场东南角,系亭阁式建筑,距离原“义阳书院”(今胜利路书院胡同)约100米。是供人们登高揽胜的一座角楼。信阳人习惯地称前者为“下奎楼”,后者就直接称为“奎楼”。

说起奎楼,不得不提“魁星点斗”的故事。汉朝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故后世建奎星阁以崇祀之。在北斗星中,一至四星为魁。因四星排列成方形如“斗”字,所以又称“斗魁”。顾炎武《日知录·魁》把魁星画作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的神像,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

信阳八景中的“奎楼晚照”应为南关城墙上的“奎楼”。奎楼不仅雕梁画栋,朱栏丹壁,楼址空旷开阔,视野极好。楼体占地一平方丈有余,呈正方六边形。楼分两层,门朝西,砖墙石柱支撑。回廊曲栏,双层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琉璃碧瓦盖顶,青灰方砖铺地,亮窗上方下圆,楼内光线充足,内设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奎楼之下,城内有古申城著名的灵碧池(百姓称美人塘),城外有护城河、古八步桥相映衬。飞檐凌霄、岸柳池荷,好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奎楼是申城人登高观景的好去处,中秋赏月、重阳望远,更具诗情画意。夕阳西下,登楼远眺,重峦叠嶂、浉水清流,寨墙古树,郊野村道,尽皆沐浴晚霞之中。

清人郭际雍感怀此景,题诗云:

檐牙高百尺,胜致晚偏稠。

飞霭碧连栋,斜阳红半楼。

千峰回照迥,万井暮烟收。

伫看文风振,奎光匝郡浮。

旧时奎楼周边还有诸如永嘉桥、南关天井(浉河泛月处)、清真寺、福音堂、凝浉阁、闽营坊等景观,它承载着古老申城数千年历史的记忆。1950年7月1日,信阳古城墙开始拆除,屹立城墙之上千年奎楼自然也难幸免。

值得欣慰的是,笔者2001年在编写《浉河区文史资料》第二辑时,有幸见到信阳市四中老教师闵启夫先生珍藏多年的一张摄于1943年的奎楼照片。照片虽发黄,但清晰可见奎楼巍然屹立在信阳城墙之上,城墙下小路上一个车夫吃力地拉着一辆黄包车,城墙外依稀可见三里店寨墙、郊野、村树……

浉河依然静静地流淌,贤山依然默默地坚守,晚阳依旧,永嘉桥依旧,曾经屹立信阳古城墙数百年的奎楼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奎楼周边却今非昔比,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华灯初上,南门餐饮夜市人声鼎沸,勾勒一幅人间烟火景象。曾陪伴奎楼数百年的南关清真寺和基督教堂(原福音堂)闹中取静,平添不少宗教神秘色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