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唐诗蕴藏的一片塞外豪情(上)


曹树武

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会背诵唐诗三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从那时起,心中装着这种憧憬,不停地学着,背着或练着,诗中蕴藏的那一片片塞外豪情,更是萦绕于心。

有这样的统计,在“唐代诗人中,无论是有名的,还是不太有名的,至少都写过一首边塞诗。”上至朝堂高官,下至军队武将。甚至连文弱书生都能够写出豪放的边塞诗。王维在《陇西行》中道:“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无论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还是“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都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而诗作起笔,以走马扬鞭的急迫态势,展示了十万火急的军情。风驰电掣的军书,只有简洁的一条消息,匈奴迫近,已经围住了酒泉(地名)。可是,抬眼望去,关山飞雪,一片白茫,根本看不到传递消息的烽火。这飞马疾驰传来的消息,该如何继续传递出去,刻不容缓的军情遭遇连绵的飞雪……这首《陇西行》犹如边塞生活的横断面。从天而降,切开了军旅生活紧张的节奏,然后便戛然而止,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至于后面的故事,犹如茫茫白雪,无迹可寻,却引人想象。

王维素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笔调清新优美,常常流淌着静静的禅意,被尊为“诗佛”。王维少年时也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有强烈的入世思想。而这首《陇西行》快马加鞭的急促,风风火火的杀气,也算是对他早年积极进取的一种诠释。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戊、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在这些诗中,边塞诗无疑是最具豪情的。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也说,“边塞诗是盛唐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一个标志。”

复义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分析此类作品,宽容还远远不够,不仅要允许复义的并存,更要看到复义各个义项间的彼此作用是如何开拓了诗境,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比如大家熟知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即可以从这样的角度进行读解。王昌龄在《从军行》(其四)诗中讲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一首袭用乐府旧题写成的七言绝句。诗家夫子王昌龄所处时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繁荣鼎盛时期。群星璀璨的诗坛,不仅产生了日丽中天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有独创性的杰出诗人,王昌龄就是其中一颗耀眼闪烁的明星。《唐才子传》称其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历代均誉其为李、杜之亚的第一人,清初王夫之甚至认为:“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

此诗中展现青海上空,长云漫卷,渐渐遮住了雪山。站在孤城之上,遥望远远的玉门关,不禁想起家乡和亲人。“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中,深藏了战争的长久与艰苦,时间的流逝犹如滚滚黄沙,在身经百战中,渐渐磨透了将士们身上厚重的铠甲。这漫长的军旅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可是,没有短暂的分离也便没有长久的相聚,只有打退了外族的入侵,才能回归田园,过上幸福的日子。想一想,还是要鼓励自己,激励同伴,于是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不破楼兰终不还。”辛劳与责任,光荣与梦想,都在气势如虹的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