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善心源自良好家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余善伟人生故事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马迎春

初冬的商城县余集镇仪学村,黄叶飞舞,乡野如画。一处门楣上写着“积善之家”四个大字的院落,菊花绽放,松柏青翠。47岁的余善伟和88岁的母亲张秀英坐在院子里聊着天,两个人的脸上都布满着笑容……

“母亲虽然快90岁了,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眼睛和耳朵都很好。这也是我们做子女的福气。哥哥退休后就‘专职’回来照顾母亲,三个姐姐和我若没特殊情况,每周定期会回来看她老人家。”余善伟笑着说。

从内院往堂屋走,一块特别的石匾映入眼帘,只见正面不同字体写满了“善”字,背面写满“福”字。“小时候,母亲经常教育我:‘出门行善,才能回家享福。’在家里设置这样的石匾,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和后人时刻牢记这句话,做一个善人、好人。”余善伟向记者介绍。

时间回溯到40多年前。当时此院落是土坯房,在这里,41岁的张秀英生下了余善伟。虽然之前小善伟已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的出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增添了新的欢乐。父母对小善伟宠爱有加,哥哥姐姐对弟弟也是十分疼爱。

余善伟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经营着一个小卖铺,一家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那时候村民都穷,经常是你借我一点油,我送你一点米的,邻里十分团结。前来买东西的村民如果没钱支付,父亲就不收他们钱。父亲说,别人有困难,咱们能帮助就要尽力帮助。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善的种子。”余善伟深情地说。

余父是一个正直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父亲。“父亲对我十分严格,家里专门有一根挂在墙上的竹竿,是父亲用来教育我的‘神器’。只要我犯错,父亲就会狠狠地打我。听姐姐说,我4岁时,看到其他小朋友挖别人家红薯,我也挖了一个。父亲得知后,狠狠地打了我一顿,生气地说:‘偷别人的东西就是贼。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这还了得!以后再偷别人东西我就把你送到公安局去!’”余善伟回忆道。

母亲张秀英虽没上过学,但作为一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她深知,只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好人,他将来才可能有出息。“善伟小时候就很善良,爱帮助别人。经常听到邻居说小善伟帮他们拎东西、帮他们推车子……每当听到这些,我都很开心,总会专门表扬他一下。好多次,别人过来借东西,小善伟不吱声就把东西借给别人,我知道后总会表扬他做得对、做得好!”张秀英告诉记者。

平静幸福的生活在余善伟18岁时突遭变故。父亲突然患病去世,余善伟只得辍学出门打工。“父亲去世,这让我们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一度陷入窘境。这时候,邻里村民的帮助让我们备受感动。母亲总会告诫我:一定要心怀感恩,将来生活好了,一定要多帮助别人。”余善伟若有所思地说。

在外打工时,余善伟做过建筑工人。那时候由于年龄小,他经常得到老师傅们的照顾,这让身处异地他乡的余善伟倍感温馨。“现在我还会时常想念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可惜那时候通讯不发达,都没联系方式。”至今提及,余善伟仍难掩感激之情。

在仪学村村部,村党支部原书记余绍贵指着村部的几间房子告诉记者:“这房子是余善伟投资所建。不仅如此,我们村里主干道3.2公里的路灯以及河堤的栏杆都是他投资安装的。”

“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好人,在村里口碑都很好。我认为余善伟的善行义举很大程度上源自良好家风的传承。”余绍贵感言。

对于此,余善伟感慨颇多:“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学校老师的教育和雷锋精神的引导也时刻影响着我。另外,身边好人,像吃百家饭长大、致富后反哺家乡父老乡亲的黄久生等,他们的事迹时常感染着我。”

百善孝为先。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余善伟正拉着母亲的手在村里散步,路边的银杏叶随风飞扬,母子俩的背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馨。

编者按:近日,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余善伟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余善伟为慈善事业默默奉献十余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德善精神。他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闪烁着大别山精神永不褪色的时代光芒。今日起,本报推出余善伟人生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共同感受全国道德模范的温暖与力量,掀起“人人学习模范,人人崇尚模范,人人争当模范”的热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