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不舍的乡愁


——访许世友将军故居有感

阚则思

中国人最不舍的是乡愁。

2021年10月,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随参加“河南作家新县行”笔会的朋友们来到新县田铺乡许家洼。在万紫山下的来龙岭上,有一排普通的山村老宅,屋前那蘑菇云般的桂花树结满了黄灿灿的小花儿,阵阵幽香飘进许世友将军故居那几间简陋的老房子里。

走进将军故居,只有山里人家简单的几件家什。

故居正屋西墙上有一个相框,里面陈列着许将军1979年写给大儿子许光的亲笔信:

许光:

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做准备。

许世友

10月22日

这封信是1979年10月22日写的,6年后的同月同日,即1985年10月22日,许将军去世。

在许将军故居,我还见到了将军写给儿子许光的另一封亲笔信:

“去年,我写信告诉你,让你做棺材的事,不知怎么样了。棺材不要做的太好,比一般的老百姓做的棺材要差一些才行,防止人家提意见。做的太好了,老百姓看到会闲话的。”

这两封家书让人感受到戎马一生的大将军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牵挂:一是“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二是自己的棺材要比老百姓的差一些,要考虑家乡人的感受。一生战功卓著的许世友将军对父母如此孝敬,对故乡百姓如此敬畏,令人唏嘘。

故乡是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将军也有不舍的乡愁。

许世友将军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难曲折,其英勇的精神、刚直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写就了他独特的一生。作为最具传奇色彩的开国上将之一,许世友将军性情刚烈,为人忠勇,侠肝义胆,堪称铁血悍将。长征时期,毛泽东为许世友改名,并高度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1937年延安“叛逃”事件后,许世友说“知我许世友,惟毛主席你”,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在许世友将军故居,我见到他收藏的一万多枚毛主席像章,可见毛主席在他心中的分量。许世友曾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大刀敢死队队长,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为新中国建立了赫赫功勋。许世友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十分孝顺母亲。他8岁去嵩山少林寺习武,14岁那年失去了父亲,因为生活困难,家中的八个兄弟姊妹,只有许世友一个幸存了下来。在将军故居门前,有一条小路被当地人称为“孝母路”,说的就是许世友三跪慈母的故事。在通往将军墓地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副对联:“戎马英名垂青史,孝母懿德写华章”,这也是对将军一生的写照。许世友将军集中华民族忠、孝传统美德于一身,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5年,许世友将军逝世后埋在已故父母身边,最终实现了他“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的夙愿,他以在青山绿水中陪伴父母的方式化解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将军如此,与他有生死之交的伟人毛主席同样深深眷恋着自己的故乡——湖南韶山。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1910年伟人毛主席离开家乡韶山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 改写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 留赠给父亲的,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走出乡关, 毛主席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 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他心中抹去。据统计,从他这一次离开故乡上学开始,在他的一生中,总共14次回到故乡韶山。新中国成立后,百忙中的他回过故乡两次。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时所作的诗《七律·到韶山》。诗中表达了毛主席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离别后多少梦境中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离别了32年!他在这首诗的题记中还特别写道:“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生死离别,也曾抒发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伟人毛主席,对故乡依然那么眷恋。他上山为父母扫墓,请乡亲们聚餐,和亲戚拉家常,去小学校看望孩子们。在他心中积郁了32年的乡愁在那一刻化解了。

毛主席最后一次回故乡是在1966年6月17日。“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首《七律·有所思》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时写下的。这次,他住在离上屋场故居4公里远的滴水洞, 用他的话说是在“西方的一个山洞”住了11天,当时正处在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据介绍,毛主席离开的时候环顾故乡山川依依不舍,从那以后,他老人家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在历史的屋檐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舍的乡愁。

将军的乡愁是对母亲的眷恋,

伟人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怀念,

而我们芸芸众生的乡愁呢?

在新县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面对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老区大别山,同行的作家们也是揣着各自的乡愁依依不舍。

刘彦卿先生曾在他写故乡《洛阳古井记》中说:“乡愁有多深,古井是杆秤”,否则我们中国人这么会把离开家乡叫作“背井离乡”呢!他家祖祖辈辈生活的河洛大地上,几十年来,他自称“河洛郎”,以躬身行走的方式挖掘家乡洛阳历史,写出了《洛阳夹河滩史话》《竹林七贤的洛阳往事》《天下洛阳》《洛阳古井记》等著作,以此来化解乡愁。

邓世太先生在新县采风路上,忘情地唱起了家乡大别山的民歌,他忘不了小时候母亲纺线织布时哼着民歌的情景,更忘不了家乡人犁地、插秧、割稻子时大声唱山歌的场景。他说大别山人愁的时候唱歌,快乐的时候唱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从新县唱遍全中国的。

袁正建先生更是感慨地写诗云:“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年重来此地游。”这位每每介绍自己姓袁隆平的“袁”,而从不称自己姓袁世凯的“袁”的幽默先生,他的乡愁都熔铸笔端,用他的“郑剑”在新闻媒体上激浊扬清,守护一方故土。

新县的绿水青山勾起一团团浓浓的乡愁,就像许世友将军故居前那棵蓊蓊郁郁的桂花树,繁星点点,香飘四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