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电影《上甘岭》背后的信阳故事


——写在抗美援朝战争七十一周年之际(上)

何 军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即1956年12月1日上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这部电影从导演、编剧再到演员,每个人都努力刻画真实的战争和人物,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实属不易。影片中,激烈的战斗场面,经典的台词,坚守阵地的顽强精神,令无数人为之动容。郭兰英演唱的主题曲《我的祖国》,至今仍在被人们广为传唱。

然而,这部影片背后的信阳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今年抗美援朝战争71周年之际,讲述出来,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吧。

导演沙蒙在鸡公山与欧阳儒秋缔结良缘

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43天的惨烈战斗,击退了联合国军高达900多次的进攻,最终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在了解到上甘岭战役的情况之后,毛主席指示相关部门,将这场战役拍成电影,鼓舞全国人民的士气。擅长拍军事题材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接下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并迅速成立了由林杉、曹欣、沙蒙、肖予组成的创作班子,并由经验丰富的沙蒙和林杉担任影片的导演。为什么是沙蒙?这与沙蒙的艺术人生走向密切关联。

沙蒙原名刘尚文,1907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孙各庄乡刘现庄的一户小商人家庭。他早年读私塾,191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读书。1922年考入北平南堂法文专科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25年因参加“五卅”运动受害者募捐活动,受到留级处分,愤然退学。次年考入中法大学弗尔德学院预科,由于时局动荡,家业衰落,只上了一年便辍学回家当小学教员。1929年又考入哈尔滨哈满绥长途电话局做话务员,后调入绥芬河分局。其间,因参加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结识并接济了穷困已极的诗人、剧作家塞克。他和塞克同是河北人,在患难中结成了深厚友谊。1933年秋,他们逃回关内,刘尚文到北平电话局重操旧业,塞克则去了上海。后因不甘放弃从事艺术的志向,辞职去上海找塞克,并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经塞克介绍参加了左翼演剧活动。据塞克回忆,刘尚文觉得自己的名字太俗,要求塞克给他换个名字,当时塞克正在翻弄一部法文字典,正好翻出“沙蒙”一词,译为“骆驼”,意思是“任重负远”,他当即就同意了。在塞克看来,他这个人诚实、憨厚、正直而勇敢,就像一只在沙漠中负重前行的骆驼,将来必有大成就。塞克创作了许多进步的话剧、电影、歌曲,是毛泽东提名,唯一以非党员身份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的人。在塞克的影响下,沙蒙在上海开始了他的演艺人生。从1934年到抗战爆发,沙蒙先后在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雷雨》和电影《夜半歌声》《十字街头》等中扮演角色,无论角色大小,他都全力以赴,刻苦钻研。即使饿肚子,也要拒绝接受南京国民党控制的剧团的邀请。

抗战爆发后,沙蒙参加了救亡演剧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演剧活动。1937年年底,第五战区在徐州接收各地流亡青年5000多人组成抗敌青年军团,1938年年初转移到河南省潢川县集中训练。为培养抗战演艺人才,又组建艺术大队(又称抗敌剧社),沙蒙和严恭、水华、舒强等应邀到抗敌剧社当艺术指导,在学员中选出300多人,奔赴豫鄂交界的避暑胜地鸡公山避暑山庄集中培训。领队万籁天是中国话剧、电影导演,曾在上海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导兼明星影戏学校教务主任、南国社导演和演员。离开鸡公山后,万籁天应田汉邀请参加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在鸡公山,沙蒙认识了学员欧阳儒秋,并缔结了金玉良缘。集训结束后,艺术大队编为抗敌演剧第一、二队,沙蒙和欧阳儒秋分在二队。后因不满强迫集体加入国民党而离开,到重庆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当教员,并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欧阳儒秋带着年仅4个月大的孩子先行到延安鲁艺学习,沙蒙、舒强等因皖南事变等因素的影响,被迫出走香港。日军占领香港后,在东江纵队的接应下,经桂林转回重庆,最终于1944年春到达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与他的爱人欧阳儒秋相聚了。在延安,沙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几个月后党组织安排他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兼实验剧团团长。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开辟根据地。其中就有舒群、沙蒙、田方等率领的第八中队,后改称东北文工团。1946年,沙蒙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沙蒙和东北文工一团并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从此开启了他从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电影事业。欧阳儒秋后来也从抗日戏剧演员成为电影演员、导演,她的作品有我们熟知的电影《巴山夜雨》《月亮湾的笑声》等。

从1949年到1950年,沙蒙执导完成了《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两部战争故事片的摄制工作,塑造了不屈不挠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1953年又完成了反映农村生活的故事片《丰收》。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